第A03版:瓯江特刊

  红色文化在熏陶洗礼中“活”起来,成为独特的旅游资源

  范启发,龙泉市住龙镇西井村村委会主任,同时也是村里的义务讲解员。

  西井地处浙闽边境,距龙泉市区45公里。在革命战争年代,凭借浙闽两省边境险要地势、茂密森林和淳朴民风,成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粟裕、刘英、宗孟平、黄富武、许信焜、张麒麟等革命先烈先后在西井村开展革命活动,中共浙西南特委机关曾设在西井村。

  “我们西井,早在1931年,就是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红军的活动区域。从那时起到新中国成立,我们这个小山村,共出了4位革命烈士、14位红军失散人员、27位游击队员和中共地下党员。很多村民为红军送粮、送信、建山棚,是名副其实的红色村庄。”前些天,面对前来开展红色研学的各地游客,范启发侃侃而谈,流利熟稔程度,不亚于专业讲解员。

  这个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的中年人,为什么能胜任讲解员?

  他对记者解释说,他是土生土长的西井人,父亲是红军失散人员。自打小时候起,就听着父辈们的革命故事长大。

  十多年前,范启发当上了村干部,开始有意识地向村里的老人打听发生在西井的红色记忆——每场战争的来龙去脉、每位革命先烈的足迹,甚至小到革命先烈的日常生活、长眠处等等,都是他寻访、记录的内容。

  怕老人的回忆有差错,他带着笔记本到龙泉市史志办,向史志办工作人员一一核实、补充。数年下来,他成了西井革命史“土专家”。

  “作为西井人,有义务将红色记忆和革命精神传承下去。现在大家的生活好了,更不能忘记革命先烈抛洒的每一滴热血。”范启发觉得自己重任在肩,一有时间就跑项目、“讨”资金。

  2016年,中共浙西南特委驻地等一批旧址、遗址修复完毕,村里还建起了革命历史纪念亭,西井开始对外开放、接待游客。这时候,范启发自觉当起了义务讲解员。

  只要有游客,他就放下手头所有的事情,深情地讲述:“西井的地理位置特殊,村里有4条小路,其中两条小路通往福建,一条通向遂昌,一条通向龙泉。因此,西井是红军的大后方,长期有后勤部队驻扎,革命氛围浓厚。”

  最忙的时候,范启发一天要接待四五批游客。只要游客有提问,总是尽量详细解答。

  不仅仅是西井。

  住龙凭着自身特殊的两省三县(市)交界处的地理优势,留下了许多革命先烈的事迹和动人故事。近年来,红色文化在整个住龙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传承。当地成立了老区建设促进会,与党史部门密切配合,开展红色资源调查,挖掘抢救红色资料,提出革命遗址(遗迹)保护修复意见计划等。政府部门投入重资,一批“沉睡”的红色文化旧址、遗址得以“苏醒”、修复。住龙的红色保护工作,还有幸入围“国家红色经典景区项目”。

  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浙西南革命精神”不仅激励着住龙干群积极践行“丽水之干”,挖掘出的红色文化和革命遗址(遗迹)也造就了当地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

  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红色住龙,在红军战斗过的地方追寻初心,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红色精神的洗礼。在住龙,游客们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吃一餐红军饭、听一堂革命历史课、走一段红军路、唱一首红军歌,开展红色研学等。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住龙镇共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同比增幅超50%,旅游收入达1600万余元,同比增长超56%。

  游子返乡创业拓新路,绿色发展的内涵更厚势头更强

  住龙镇位于乌溪江上游,也是钱江源头水源涵养林区。

  上个世纪,绿水青山给住龙带来过巨大财富。1978年以后,住龙人通过砍伐原木出售,曾经在1985年成为浙江省最富有的乡镇之一,人均收入突破千元大关,洗衣机、冰箱、彩电早早成了农家“标配”。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木头经济”开始衰退,过度伐木带来的恶果开始显现。住龙人及时意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开始封山育林,还制定了村规民约:上山砍树不仅要受到林业部门处罚,还得在村里放电影、公开检讨。

  走上保护生态之路后,住龙的美丽环境又回来了,森林覆盖率保持在93%以上,如今,住龙人每年能收到一笔不菲的公益林补偿金;出境水质常年保持在I类以上,是名副其实的森林小镇、生态小镇。正是基于这样的好山好水好生态,再加上红色旅游的带动,住龙的绿色发展“强”了起来。

  今年36岁的住龙人严海俊在广西开了10年的蛋糕店,去年6月,他和4个“80后”合资开了家乡村酒吧,生意意外红火,营业一年,已收回成本。

  酒吧是城市里的商业形态,为什么能立足山沟沟?

  他开心地对记者说:“回乡创业的底气,来自家乡的绿水青山和一年比一年红火的红色旅游。红色旅游把客人带进来,绿水青山又让客人留下来,舍不得走。所以,我的酒吧生意比想象中好得多,收益不比在外地做蛋糕差。”这个夏天,他着手租下隔壁的老屋和镇中心店面,准备分别开火锅店和甜品店。

  严海俊的信心,更来自便捷的交通。

  2016年51省道开通后,住龙镇到龙泉市区的路程由49公里缩短了一半,车程仅为半个小时。交通条件的改善,红色旅游的兴起,住龙越来越热闹,引得在外的住龙人纷纷返乡创业,开起了民宿、小吃店等,越来越全面、完整的商业形态直接带动了这个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

  2017年,在外打拼了十多年的“新乡贤”田初平回到了家乡住溪村。他当选村委会主任后,和村两委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完成了“红军食堂”改造项目。“红军食堂”开业后,不仅完善了住龙镇旅游服务功能,提升了住龙整体形象,还能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2.7万元。他自豪地对记者说,不砍一棵树,个人和村集体照样能富起来。

  不仅仅是村干部,普通村民也享受到了绿色发展带来的福利。

  张越扬今年84岁,他从乡镇企业退休后,回住龙颐养天年。住龙的变化,他最清楚。

  他有个儿子在杭州工作,儿子经常叫他去杭州玩,他总是不愿意。“住龙的水和空气比杭州好多了,就连土茶喝起来都感觉比龙井茶好。住在这里最养生了。”

  老人装修了自家老屋,大门敞开,随时欢迎游客来歇脚,免费品评高山土茶。“每年,我都要寄出几十斤自家的土蜂蜜和50多斤土茶,购买的人,都是回头客,不愁销路。”

  张越扬的小儿子张晓云前些年在迪拜做生意。在老父亲的劝说下,他回住龙开了家民宿,还当上了村干部,积极参与小城镇整治等工作。“迪拜和住龙,自然环境天差地别。我在老家创业,背靠这么强劲的‘红绿’发展背景,不会比在迪拜差,还可以照顾父母,一举多得。”他如是说。

  从“伐木致富”到“封山育林”再到吃生态饭和旅游饭的背后,是许许多多住龙人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深认同以及“两山”转化的大胆实践。

  2014年,继回乡建成龙泉市唯一一个娃娃鱼仿生态养殖基地后,周志康租下1300亩地,并引进26个不同品种的樱花,着手建设华东最大的樱花景观森林公园。

  “2020年,樱花公园将大面积开花。我认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可以做、大胆做,相信明年春天会迎来新的‘钱景’。”他如是说。

2019-06-21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114028.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