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红色资源价值转化看丽水

  本报记者 叶浩博

  通讯员 吴巍 程鹏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为“丽水之干”注魂、赋能、立根;传颂浙西南革命故事,为丽水生态价值实现提供新的平台,进而实现红色资源价值转化,让理想照进现实。

  茶叶“泡出”致富路

  “山河已无恙,英雄请回家”。

  从青山绿水间,把龙泉市碧龙村革命先烈遗骸迁进革命英烈陵园后,碧龙村党支部书记杨洪春一直在烦恼同一件事情:以前是“青山处处埋忠骨”,如今是“守着青山盼金山”。他必须想出致富“金点子”,让村民在大山里就能致富奔小康。

  2018年,碧龙村作为浙闽赣边界村,一直是龙泉市“消薄”的重点村、难点村。该村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在外打工,有点法子的农民都走了,只剩下老人和小孩,村集体收入多年没有明显增长。如何破题?

  杨洪春喝了一口碧龙的大碗茶,一个想法涌上心头。

  碧龙村盛产野茶,拥有种植茶叶的好山好水,泡出茶来,清香扑鼻。“何不引进外来资本种茶富民?”杨洪春多次拜访住龙镇党委政府和龙泉市相关部门,希望落实碧龙村的这一富农产业。

  一个偶然的机会,来自武夷山的茶商谢正伟,走进龙泉住龙镇。游览过红色景点时,他在住龙投资兴业的设想和杨洪春一拍即合。

  “村民勤劳质朴,务实强干,大家在乎的是红色古村的荣誉感。您能来碧龙投资,我们很高兴,能不能到村民自筹自建的烈士陵园,祭拜碧龙的革命先烈,让老百姓放心跟着您干!”茶商一进村,杨洪春啥也不说,只说了这么个建议。谢正伟欣然同意。

  2018年8月,碧龙村顺利“消薄”。边界线上的这个偏远山村201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赶上了龙泉市农民收入的平均水平。

  蜂桶“酿出”甜蜜生活

  在龙泉市住龙镇西井村,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被村民写在村头白墙上。

  西井村村民以范姓为主,为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后人,于清朝乾隆年间迁居于此。该村因群山环抱,森林茂密,野花繁多,全村87户人家半数农户养蜂,人均有蜂箱3桶,每人每年可增收3000余元。

  西井村还是红色古村,中共浙西南特委旧址坐落于此,包括浙西南特委书记张麒麟在内的红军战士都曾在此驻扎、操练、战斗和生活过一段较长时间。

  因为革命斗争的残酷性,负伤后的张麒麟和红军战士一起在龙泉的深山老林里疗伤、养伤。西井农家里没有特别好的补品,西药又是稀缺资源,所以,村里男女老少一合计,把藏在大山里的蜂蜜拿了出来,作为红军最重要的疗伤物资,交给党组织。

  土蜂蜜外敷,能医治中度的肌肤损伤,特别是烫伤,原理是作为创伤敷料时,土蜂蜜能抑制细菌滋生。蜂蜜内服,能消除红军战士的疲劳,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养肝护肝,润肠通便,还能治疗失眠。

  解放后,西井村民把养蜂作为特色产业发展,走上了“一带一路”蜂蜜的国际论坛。2018年9月23日,全国首届“农民丰收节(蜂蜜)”在西井举办,更是让山村里的“小蜜蜂”飞向全国和世界。

  “借力‘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弘扬和践行活动,我们村的土蜂蜜又有了生态溢价的新空间。”西井村村民委员会主任范启发表示,桶蜂“酿出”甜蜜生活。从村里老一辈决定跟着红军干革命开始,

  (下转第七版)

2019-04-03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91686.html 1 3 红色资源价值转化看丽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