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深度走基层山村变形记

  一张照片中,忙着搬家的村民们挑着担子往山上运家当,搬离故土,每一位村民脸上都挂着对未来的担忧。那是35年前。

  一张照片中,发绿的仙宫湖水面上布满养鱼的网箱,几位渔民正在挨个拆除网箱,这是龙门村告别网箱养鱼洗脚上岸的一瞥。那是8年前。

  一张照片中,几家紧挨着的渔家乐门庭若市,10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到龙门过大年,学到捕鱼技巧的游客当场订下不少来年的房间。那是4年前。

  一组照片中,仙宫湖景区碧波荡漾,入目皆绿;一艘艘游船不断将游客带进村里;越来越多的生态产业向龙门集聚……这是当下。

  只要你到过云和紧水滩的龙门村,就会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增加更多具象、感性的认识——1984年,因为紧水滩库区建设,原本1600多人口的龙门村搬空了。只有100多位不愿远离故土的村民选择了后靠安置在青山绿水间。不曾想,历经了“水上漂”“务工潮”“岸上居”的渔民们,如今过上了城里人都羡慕的幸福新生活。

  村搬了,路通了,出行方便了

  一夜霏霏春雨雨停歇,远处山峦雾气朦胧。“咯咯咯”,几声鸡叫唤破晓。

  拎起捆好的渔网,夏光利驾驶着木船在清澈的湖水里开始捕捞河鲜,为头天留宿在家的游客准备食材;锄头凿地吭吭作响,夏光利的父亲夏达正早早起床将几株香榧苗种下;炉火早已烧旺,暖意融融的山村小屋里,夏光利的母亲正在精心为游客准备早餐……

  沿着局龙公路往龙门走,村口第一家渔家乐就是夏光利开的。这家开在路边名叫山水一阁的渔家乐离湖面也就20米的距离,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夏光利一家带了丰厚的收益。

  “渔家乐每年至少保证我有10多万元的收入。”

  “这几年,家里有啥好事喜事?”记者很想分享夏光利的喜悦。

  “买了一辆汽车。两个孩子在县城上学,周一的时候我把他们送出去,到了周五我去把他们接回来。”夏光利合不拢嘴。

  “我也有车开,电——动——车。”夏光利69岁的父亲高兴地插话。

  “这买电动车的钱是他自己挣的,他说自己能赚钱,硬是不要我给他的补贴。”夏光利说,自己的老房子是在渔家乐后面的半山腰上,去年,村里为了修栈道,顺道把水泥路从公路铺到了家门口。

  得知要在自家门口修路,兴奋的老夏自告奋勇接下了道路修整路基的活。三个月后,2.5米宽的水泥路造好了,老夏还拿到了1万多元的工资。

  看着心满意足的父亲,夏光利感慨万千:“这要是搁移民前,谁敢去想这么美的日子啊。”

  “要说这日子从哪天开始好起来的,那就不得不提这条局龙公路。”在村里当了半辈子村干部的颜峰如今已是龙门村的党支部书记。他回忆,1990年,这条从局村到龙门的公路打通了龙门村与外界的第一条陆地通道。从那时起,村里人出去方便了,城里人来村里也更多了。

  “以前,我们村的交通全靠水运。记得当时我家有辆自行车,每次到云和县城,都要扛着车子坐渡船到电站大坝再骑出去,回来还得扛一趟。现在路通了,我们村家家户户都买上私家车,到县城也就是半小时的事情。”颜峰骄傲地说,现在村里私家车的保有量超过100辆。

  建网箱,拆网箱,碧水回来了

  “拆!”

  当村党支部书记话音落下,在场的村民都无奈摇头走出村委大楼,要拆掉湖面上那成片赚钱的网箱,心里实在是有些不舍。

  可即使有一百个不乐意,2010年,龙门村上千个网箱还是拆得一个不剩(云和县政府投1000多万元将云和湖面的1699只投饵类网箱全部拆除,只允许每家农家乐留2只网箱)。

  为啥?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了今后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那时,网箱养鱼在龙门村已经有四五个年头了。凭借仙宫湖的优良水质,龙门养大的鱼肉质肥美,供不应求。

  因此,全村所有人都开始搞网箱养殖,最多的时候发展到2000多个网箱的规模,不夸张地说,网箱养殖是龙门不折不扣的支柱产业。

  可是,坐享资源红利的同时,日益加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给发展中的龙门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云和仙宫湖作为瓯江上游、一级水源地保护区,它还是整个丽水的“大水缸”,下游的玉溪水库辐射市区40余万人。

  2010年,经过有关部门检测,仙宫湖水体氮含量过高,水质面临着严重威胁。

  “我们生活在水边,靠水吃水,对水质的变化很关注。那会儿,时不时一些藻类漂浮物从门前流过,云和湖开始慢慢变得混浊了。” 说到湖水的变化,龙门村村民汤登伟还是记忆犹新。

  “那时,每一个网箱都是要投饲料的。70吨鱼饲料运到村里,三天不到就全部投进水库,现在想想真的是被眼前的利益冲昏了头。”汤登伟是村里网箱养鱼的带头人,最鼎盛的时候,汤登伟家曾经有过500只网箱同时下水。

  汤登伟退出养殖业的一个大背景是,2011年,云和县政府投1000多万元将云和湖面的1699只投饵类网箱全部拆除,实施渔民“退出”机制,龙门村所有渔民“上岸”。

  网箱没有了,碧水回来了。如今,广阔的湖面上,碧波荡漾,晶莹似镜,周围千姿百态的奇岩异峰、浩如烟海的松涛,点缀湖边的村庄、田野和山林,好似一幅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山水画。

  当老板,做股东,产业兴旺了

  林应聪家的网箱也被拆了,一年10多万元的利润也随之烟消云散。没了网箱的林应聪,跟所有龙门村民一样,都需要换个方式来挣钱。

  “汤登伟的媳妇祖辈都是在千岛湖打鱼的,网箱拆掉后他开出了渔家乐,生意还不错,我们村里4、5户人也依样画起了葫芦。”林应聪说,刚开始没敢铺大场面,就整了两个房间4张床位,没想到那些慕名前来钓鱼的游客络绎不绝,每天钓鱼回来就挤在两间不到10平米的房间里休息,最多的时候两个房间住了11个人,因为只有一个卫生间,有时候上厕所要排好几分钟的队。

  看到了这生意能来钱,林应聪夫妇俩抓住机会,将原来的房子扩建成3层半的小洋楼,腾出20多个房间当客房,慢慢地,全村的渔家乐数量达到了26家之多。

  如今,每到钓鱼旺季,他家的老林渔家乐门前的院子总是停着全国各地车牌的车子。“我们每年光接待钓鱼的客人就在千人以上。”说起自家的经营情况,林应聪自豪地说,就在前几天,一位北京的老顾客又电话预定了下个月一周的客房,这都是因为龙门的好水养出了好鱼。

  其实,除了渔家乐老板之外,林应聪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云和鱼夫生态鱼业有限公司”的股东。

  去年,云和县政府将2.5万亩水域的养殖经营权承包给了紧水滩镇和赤石乡两个乡镇33个移民村,龙门的100多位村民全部入股当了股东。

  “除了每年给村民分红之外,公司每年还按村里的人口给村集体分红,毕竟我们的鱼能够畅销,还得靠岸边的村庄发动村民保护水源。”云和鱼夫生态鱼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龙门村的村党支部委员、村经济合作社主任,据他介绍,去年,公司为龙门村集体经济增收34000多元,加上承包出去的3片果林,2018年全村的集体收入达到了12万元。

  如今的龙门,满眼蓬勃发展的模样。

  春天垂钓、夏天戏水、秋天采摘,云和仙宫景区这家4A级景区一年四季游客不断。靠着“全域旅游”这张牌,龙门的旅游人数年年创新高,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23000元。

  仙宫湖的有机鱼直接对接长三角市场。在紧水滩镇的规划里,以龙门为核心,打造云和县城后花园。

  云龙公路建设如火如荼,竣工后,从县城到龙门只需10分钟。

  充沛的生机活力,正是丽水山村的鲜明写照。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19-03-28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89909.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