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丽水中学潘思斌老师共事时间并不长,但关系却比较密切。我2008年到丽中工作,他于2010年退休,也就短短的两年时间,但机缘巧合,让我们有较多的接触与交流。
丽水中学是百年老校,解放前是省立第十一中学,解放后是省首批办好的十八所重点中学之一,有着悠久而光辉的历史。但我到丽中工作时,她正处于低潮期,我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巨大。为让学校尽快走出困境,我们一方面制定出台一系列有力制度,加强学校科学、严格管理;另一方面,大力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开办《丽水中学报》。潘老师是这张报纸的执行主编,编辑中他会经常与我商讨,精益求精。他专业功底深厚,审稿、写作、编排均能很好承担;他很努力,责任心强,耐心细致。这张校报,发行后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它让社会各界对丽水中学有了及时、全面、深入的了解,于是也就使丽水中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理解、支持和鼓励。潘老师功不可没。
潘老师退休后,我们一直通过电话、微信联系。他发表在《处州晚报》上的文章我几乎都读过。这次,他将退休后所写文章汇集成书,取名《笔墨夕阳红》,约我给他写“序”。
潘老师这些文章给我总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好!
首先是写的人物好。人到老年,更多的是思念和回忆自己的亲人。潘老师饱含深情地记述了父亲、母亲、妻子、哥哥、舅舅、妻舅一家人等,细读之后,不禁感慨,这都是一些多好的亲人啊!他的父亲,人生富有传奇色彩,出生富裕家庭,却坚决追求革命,毅然弃家参军,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能作出如此重大而正确的抉择,令人心生敬佩。他后来异地工作、进修深造,成为高校教师,却与家人一直处于天各一方的状态,直到接近退休年龄了,才结束与妻子“牛郎织女”生活,这是怎样一个让人感叹的生命旅程!更让人心生感动的是他的母亲,读了《缅怀我的母亲》,让人头脑中便浮现出一位中国可贵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善良慈爱、任劳任怨、忍辱负重、坚韧豁达。她的艰苦经历,闪耀着伟大母爱的熠熠光辉!他在《这一辈子有她,我知足了》中写了他“至爱的妻子”,从文章的标题中就可以感觉到他对妻子有多深的感情、多高的评价,文章让我们认识了一位爱岗敬业、坚韧顽强、积极进取、敬老爱家的好教师、好妻子。他的哥哥让人难以忘怀,在《耕耘在家乡的土地上》一文中,他生动而充分地描述了哥哥普通而不平凡的人生,写得自然、亲切。他书写舅舅和妻舅一家人等的励志故事《荣耀的传奇人生》《同心协力建新房,勤劳致富奔小康》,内容丰富而翔实。
他还写了许多其他让人心生敬意的人。在《圣洁的洗礼》中,写了让人崇敬的革命先烈郭莽西先生的故事,一个年轻的教师是那样深切地关爱自己的学生,而后来作为一个教授、作家竟能义无反顾、英勇献身于人民的解放事业,读后便能从中得到洗礼。在《三十七载育芬芳,幸福晚年享天伦》中,以钦佩之情描写了教育老前辈一生兢兢业业、艰苦奋斗,最终晚年美满幸福的人生。在《为园林工人蓝师傅点赞》中,他满怀敬意地通过许多细节,描画了一位做事极端负责任、不怕辛苦、不计较利益得失的普通园林工人形象,这是真实的、朴素的、美的形象,令人肃然起敬,真的会让我们心生感动:这个社会的美好就是由千千万万这样勤劳纯朴的“蓝师傅”们创造的!在获得2018年市“敬老爱老征文大赛”一等奖的《带上婆婆打太极》一文中,讲述了一位极为孝顺的好媳妇项福珠的动人故事。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他还写了许多好学生的故事。他在《晒一晒退休老师的特殊的幸福》《学生“火”啦,老师为你自豪》等多篇文章都写了自己可爱的学生。除了家庭关系之外,师生关系比其他关系更亲密、更纯洁、更长久。一个优秀的教师,就会有很多优秀的学生,学生既是教师的作品,更是教师的寄托和骄傲。潘老师无疑是好老师,自然会受到学生们的信任、尊重和挚爱,爱是一颗生命力特别强大的种子,它种在学生的心里就会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这是令人羡慕的。
第二是写的内容好。潘老师朝花夕拾,写的往往都是印象深刻、生动精彩、对自己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人和事。他通过《而立之年,我终于登上大学殿堂》等多篇文章,较为详细地记叙了自己的童年故事、初中生活、务农岁月、代课春秋、高考经历、教书体验等等,让我们看到了他一生的艰辛与坎坷、坚强与幸运、奋斗与幸福,读后让人无限感慨。
文集重点除了回忆过去,自然还有记叙当今。他在多篇文章中畅快地描述了自己怎样慢慢适应退休生活:通过进行习武健身、读书、上网、阅报、玩微信、看电视、逛书店、听讲座、写文章、旅游、探亲访友以及参加小区管理和绿化工作等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自己的老年生活变得充实、生动、精彩和有意义。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我们老年人借鉴和效仿的。例如《习武健身,乐在其中》《退休后,我恋上了小区绿化》《异地探亲宅家中,共享天伦乐融融》等文章,均可圈可点。
潘老师还真诚赞美生活的美好和社会的和美。《一群热心老人成了小区的“好管家”》一文,通过介绍一群热心老人主动积极做好小区管理工作,既反映了和睦的邻里关系,又赞美了可爱的退休老人们可贵的奉献精神。《与年轻人牵手》一文则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热情和干劲的可爱的年轻人,让人深感社会的温暖和未来可期。而潘老师所描写的打太极拳的场景,则反映出我们社会的安定、祥和、美丽和愉悦的生活面貌。《晚报“桑榆板”:感恩有你》一文,满怀感激之情抒写了他与处州晚报·桑榆版深深的缘分,此报此版的确办得非常出色,前几年我也几乎每版必看,它是老年朋友寄情、交流、学习、娱乐的好平台,而那些敬业的、精业的美编辑们必须赞美,这是优秀文化、优美文艺、优雅文明的优良展现。
潘老师所写的人和事,都是积极的、进取的、美好的。我持这样的观点:心地善良的人会遇到更多的善良,心灵美好的人会看到更多的美好。我一直坚持,看别人,多看到或发现他的优点和长处,无视或忽视他的缺点和短处,于是总觉得绝大多数人都是可接受、可交往、可合作、可学习的好人;看社会,多关注或欣赏主流的、正面的、积极的方面,少计较和纠结偶发的、反面的、消极的方面,于是总觉得这个社会的总体景象在自己的眼里更多的是洁净、光亮和美丽。
第三是写的技巧好。文集展现了潘老师作为语文老教师良好的写作功底。他的大多数文章,短小精悍、平实通俗。文章总体文风朴实、选材精当、语言简洁、结构严谨、行文流畅,还不乏风趣幽默,易阅读、易理解、易接受。文章看似平淡,但“那平不是平庸之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之淡。”比如,《母校,永恒的怀念》就写得相当详实、细致和生动,他对当时的社会、学校、教师、学生作了清晰而真切的描述,甚至有史料般的价值。《晚报“桑榆版”:感恩有你》一文是我相当欣赏的一篇文章,文章构思非常精巧,把丰富感人的内容用简洁精练的语言叙述出来,表达效果很好。而《缅怀我的母亲》一文,是文集中内容最丰富、描绘最细腻、情节最感人、情感最浓厚的一篇,细读之后就会自然而然激发起你强烈的思母情怀。
读了潘老师的文集,不禁让我深深地感叹:潘老师的一生,虽然在30岁前饱经风霜,但改革开放后却苦尽甘来,是非常幸运和幸福的。这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这么一句歌词:“寂寞的山谷的角落里,野百合也有春天。”它饱含哲理,极为经典。潘老师虽出生知识分子干部家庭,自己是中学高级教师,妻子是小学高级教师,儿子是大型央企的科研人员,整个家庭应属于社会中层,但从他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而言,还是属于普通平民百姓,他的平常的、自然的生活状态,特别是他所记叙的普通阶层的众多人物的生活面貌,正是我们国家平民百姓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从中我们客观清楚地看到,这是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动乱的社会,这是一个能战胜灾害、有充分保障的社会,这是一个健康发展、充满生机的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就生活在这个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环境优美、和谐自由的社会中,似乎是身处广阔的自然原野中的众多的普通的“野百合”,其实他们正幸福地生长、生活在土地肥沃、阳光暖照、雨露滋润的“春天”里。潘老师已有深深地感知,让我们也来感知这温暖惬意的春光吧!
(遂昌 吴一鸣 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