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佛教《无常经》指出:“相由心生,心善则相善,心恶则相恶。”莎士比亚也曾说过:“外在相貌是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善良使人美丽。”为什么“心善则相善”“善良使人美丽”?我认为,心善者,经常乐于助人;而“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助人后的愉悦感,其作用远胜美容剂、服饰乃至药物。“笑一笑,十年少”,久而久之,面容和身材就会向美的、年轻的方向潜移默化。其次,心善者,说话平和,行事利人,也会给人留下美的印象。由此可见,人活世上,心存善念是何等重要。
《增广贤文》有云:“山中可寻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为什么有的树能活过千年?我认为除了树种(比如樟树等)原因外,主要还在于,树木绝对不会自我摧残,自我戕害。人之所以不能都如《黄帝内经》所言,“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是因为相当多的人,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自我摧残和戕害。比如起居无常,不吃早餐,暴饮暴食,抽烟酗酒,体脑不动或透支等等。因此,想要健康长寿,每天都应该善待身体,尊重自然,杜绝任何形式的自我摧残和戕害。
对世界卫生组织认定“健康四大基石”中的“合理饮食”,我认为不能搞得过于复杂,过于量化。据我所知,古往今来的长寿老人,从未听说过有谁是计算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的含量来做的。人们只需按照长年以来形成的饮食习惯,以吃自己喜欢吃的饭菜为主就行了。有条件的话,最好是中晚两餐都能荤素搭配;在此基础上,若能每两到三天内的菜品不重样,使身体获得的营养较为均衡,则对健康肯定更加有利!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大多年寿很高。依我看,他们长寿的主要原因,是把社会、人生理解得相当透彻,故而,既入世又出世,既能孜孜以求,努力奋进,又能不骄不躁,平和度日。众所周知,人们都喜欢顺利,但顺利是相对的,不顺则是绝对的。“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此之谓也。谁若只想顺利,不愿面对不顺,就常常会将自己陷于烦恼和痛苦之中;而烦恼和痛苦,与健康长寿是背道而驰的。由此看来,努力学会并践行一分为二的哲学思维,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考量,都至关重要。
中文科班出身的人,当年的写作水准如何姑且勿论,但因专业有规定,所以都曾写过不少文章。毕业之后,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有少部分人就再也不写了。起初不写,是因为怕苦;写作毕竟不轻松,从立意、选材、布局、谋篇到撰稿、修改,每一步都需要再三斟酌和反复推敲,害怕艰苦,谁还愿写?后来不写,其实是不会写了;写作的实践性很强,长期不写,连一些常用字词和成语都已陌生,更遑论语法、逻辑、修辞?当然再也写不出稍微像样点的文章来了。
每天上午,我都会去近郊九姑山公园健身。徜徉于这巨大的天然氧吧,除了饱览四周的幽美景色外,还有两处人文景观特别让我喜欢,那就是“进士园”和“尚书苑”。这里记载并刻录着龙泉历代进士266人,尚书8人。每次路过我都会想,尽管他们的身世、家境各异,但有一点肯定相同:全都经历过无数次“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奋斗!他们的业绩,时时都在激励着家乡的后来人,一定要珍惜宝贵光阴,力求充实上进;若蹉跎岁月,等垂垂老矣,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龙泉 徐龙年 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