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情绪都不会永远只是一条直线,总会有高潮和低谷,但如果状态的起伏超过一定的程度,那就要小心了。
“医生,我感到非常难受,情绪总是忽高忽低无法自控,请帮帮我吧!”近日,来到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9岁大学生小艾(化名),哭着向医生诉说自己的不幸经历。她有时会突然很亢奋,想找人说话,容易因为小事发火,哪怕睡眠很少也不觉得累;有时又突然不想讲话不想动,只想睡觉,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甚至会出现轻生念头,尝试过用小刀割自己的手臂。两种情绪起伏不定,让小艾苦不堪言。通过全面检查和详细评估,医生考虑小艾为“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
对很多人来说,“双相情感障碍”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但事实上,该病发病率高达2%,超过90%会有反复发作表现,首次发作多见于青少年期。那么,双相情感障碍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抑郁症?怎么治疗呢?记者专门采访了市第二人民医院六病区主任曹江,为你揭开“双相情感障碍”的神秘面纱。
走出两个误区
正确认识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
“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双相情感障碍’,但其实历史上许多名人都患有这种疾病,比如著名的画家梵高、毕加索,还有作曲家舒曼、诗人拜伦、政治家丘吉尔等等。”曹江介绍,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发病率相对较高的精神疾病。它也被称为“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躁狂发作表现为情绪高涨、精力旺盛、自我膨胀、自负、易激惹等;抑郁发作则表现为情绪低落、愉快感或兴趣丧失、易疲劳等症状。
“所谓‘双相’,指的就是患者的心境会在两种极端状态下波动、往复,时而登上躁狂的巅峰,时而陷入抑郁的深渊,有些人甚至会用‘在天堂和地狱之间游走’来形容这两种极端的情绪。”
自杀是双相情感障碍十分严重的问题,其自杀风险至少是普通人群的15倍。在所有自杀死亡的个体中,双相情感障碍可能占到四分之一。同时,双相情感障碍常有共病现象,比如焦虑障碍(最常见)、注意多动缺陷障碍、物质依赖、进食障碍、人格障碍、代谢综合征等。
“研究表明,双相情感障碍的首次发作,多见于青少年期。由于其病情的复杂性,它容易被误认为是‘青少年抑郁’或‘青春期叛逆’。”曹江解释,在至少50%的患者中,双相情感障碍最初表现为抑郁发作,通常会被误诊为抑郁症(单相抑郁障碍);另一方面,又有很多双相情感障碍青少年患者的躁狂表现会被误认为是青春期的叛逆,往往表现为发脾气或者激烈的愤怒,一部分青少年会有自残,暴饮暴食,日夜颠倒,还有的不愿意去学校,觉得同学针对他或者看不起他,和老师、同学的关系很差。
“要正确认识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就必须要走出以上两个误区。”曹江说。
出现青少年抑郁
要特别注意这些“信号”
“国外研究显示,18岁以下社区人群青少年的抑郁累计发病率可达20%。在这个年龄段,可出现类似于成人的抑郁症状,如悲伤、自我感觉差以及对既往喜欢的活动丧失兴趣等。”曹江告诉记者,在抑郁症状的基础上,青少年若出现以下“信号”,应给予积极关注:已使用足量、足疗程抗抑郁药物,但疗效不佳或无效;反复出现自杀倾向或行为,如用刀将皮肤多次划伤、服用过量药物等;使用抗抑郁药物后出现烦躁不安、发脾气、言语较平时增多、精力较平时旺盛等;涉及法律问题,如使用毒品、酒后肇事肇祸等;抗抑郁药物使用疗效迅速;抑郁发作持续时间短,小于6个月;抑郁发作在25岁前起病;抑郁发作频繁,发作次数≥4次/年;家族史明显阳性,有明显的躁狂表现病史;抑郁发作的时候表现不典型,如食欲亢进、体重增加、睡眠过多、肢体灌铅样麻痹、季节性发作等;反复更换学校或班级等;具有精力旺盛气质、环性情感气质等;女孩子起病等。
“当抑郁发作的青少年患者,符合上述情况时应慎重诊断与治疗。”曹江表示,这些临床信号如果出现,建议进一步咨询精神科医生或由精神科医生进行全面评估。
规范治疗
可以减少复发
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表现复杂,疾病形式多样,识别不易,常致误诊漏诊。据欧美国家的统计资料显示,有69%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被误诊为抑郁症(单相抑郁障碍),26%的被误诊为焦虑障碍,18%的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17%的被误诊为人格障碍,14%的被误诊为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等疾病。同时,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表现复杂,病程多形演变,不一而足,可有社会功能损害。因此,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难题。研究显示,即使是在最理想的药物治疗之下,在首次确诊后,有近60%的患者在最初2年内经历了复发,约75%的患者在5年内复发,而双相情感障碍累积发作次数的增加多会导致病程延续,在多次反复发作之后会出现发作频率加快、病情越发复杂等现象。
追溯复发的相关诱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医治不规范,随意停药;二是天气变化,季节转换,生物钟出现紊乱;三是遭遇某些社会生活事件或负性刺激等。
“相较于抑郁症等其他疾病,双相情感障碍疾病诊疗面临诸多挑战。”曹江说,目前国内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等。由于双相情感障碍病程长,许多患者在其一生中不断经历复发。因此,坚持及早治疗、长期治疗和规范治疗至关重要,可以有效降低疾病复发风险。只有通过规范治疗,才能有效防范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反应。
除了治疗之外,患者家庭成员与患者的相处之道,对于保障治疗效果,也是值得关注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家庭普遍存在两个极端,一是过分包容,宠爱溺爱,听之任之,完全由孩子说了算;二是过分苛责,处处施以孩子高压,这种家庭容易造成病情的复杂化、疾病的不稳定。因此,家属的正确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希望患者家长能树立一个观念,双相情感障碍是一个需要长期干预的慢性病,家长要有一些定力,更要有耐心,配合医生规范治疗。”曹江建议道。
记者 吴启珍 通讯员 马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