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区灯塔街,有一家老丽水人很熟悉的粽子店,店里出售的“迪米粽”很多人都吃过。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20多年前,店主是从一个小摊开始创业,通过勤劳的双手让它变成了一个卖近百种产品、年销售额700余万元的食品企业。
26年,他把一个小摊做成食品企业
“迪米粽”1997年被正式注册成商标。在此之前,店主陈国建是一个卖卤味的小摊贩。一开始,他在市区府前一带摆了个小摊卖卤味,同时也会包点粽子放在旁边顺带着卖。渐渐地,他发现粽子更受市民欢迎,便把事业重心转移到了粽子上。
注册商标后,他和妻子开了一家“迪米粽”店。为了保证质量,他总是择优选料,在糯米、馅料等原料的选择上坚持使用有质量保证的大品牌;为了保证分量,他要求每一个粽子馅料放足,即使成本升高,仍坚持到底。
除了对产品质量有着执着追求,陈国建还非常善于倾听顾客的意见。有时顾客上门要找某种馅料的粽子,而店里又刚好没有的话,陈国建就会留个心眼,用不了多久就推出这种口味的粽子。日积月累,如今已经能够做30多种口味的粽子。
为了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店里的产品队伍不断扩大,馒头、面点、黑米粥、豆腐、豆腐泡……也很受市民的喜爱。
7年前,陈国建的亲家张永君也加入了“迪米粽”,“夫妻店”升级成了“亲家店”。此前,张永君常年在外经商,很有生意头脑,他经常为店里的经营出谋划策。两家人齐心协力,店里的生意蒸蒸日上,除了门市销售,还开展配送业务,每天都能销售几千个粽子,端午节时最多一天甚至能卖出4万多只粽子。为此,他们还成立了一家食品生产作坊,生产产品近百种,年销售额达700余万元。
20多年的相伴,很多顾客就认准这个味
20多年的“迪米粽”让顾客只认这个味道。
昨天,虽然天下着雨,但记者看到店里的顾客还是络绎不绝,很多都是老客户,他们只认店里的这个味儿。来买豆腐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她95岁的奶奶很爱吃店里的豆腐,每次都指定要到这里购买。有次因为下雨,她偷懒到附近的菜场买了一块。结果老人家一吃,就觉得味道不对。从那之后,她再也不敢“弄虚作假”了。
张永君还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2020年,店里的豆腐刚推出的时候,市民争先购买,队伍排到了街对面。为了节省时间,很多顾客直接拿着张永君切好的豆腐就走,根本不需要过秤。“那时候,每天卖出几百斤豆腐,几乎没有人要求过秤,这体现了顾客对我们的信任,让我们感到十分温暖。”张永君说。
记者了解到,陈国建也十分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每逢节假日,他就会主动到孤儿院和敬老院送粽子、馒头、面包等食品,十几年来从未间断,总投入已近50万元。“(2016年)6月10日端午节当天,同过去7年一样,市区迪米粽子店老板陈国建再次来到莲都区幸福敬老院、双黄敬老院、南城综合福利院、莲都区儿童福利院,为敬老院的老人和福利院的孩子们送上2000多只爱心粽,让老人孩子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气氛。”翻阅前几年的《处州晚报》,可以多次看到这样的报道。“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丽水市民给的,我们也想力所能及地回报顾客、回馈社会!”在这一点上,张永君和陈国建的观念完全一致。
今年,陈国建和张永君都已经57岁,但他们依然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每天凌晨3点,陈国建就来到店里做豆腐,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张永君则负责产品的销售。“为了更好地服务丽水的消费者,我们计划推出更多品质好的产品,以满足更多元的需求。”张永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