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区清远街上,有一家开了11年的“蔡记早餐店”, 每天早上店里都是一派火热景象。工作人员在店内忙碌着,门外的顾客排起长队。老板蔡小军告诉记者,店里一开始只做小笼包,后来在顾客的要求下,逐渐增加了各类包子、鸡蛋饼、粥品、小菜等种类,但店里最畅销的还是小笼包,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就能卖出500多屉。
最多一天卖出500屉小笼包
22日一早,天空下着小雨,但下雨天气似乎对来买早餐的食客们毫无影响,蔡记早餐店的队伍仍然排到了门外。
记者走进店内,发现这家店的面积并不小,可供堂食的座位大约有20桌,但由于店里顾客太多,还是显得有点拥挤,有顾客端着买好的油条和豆浆,等待空出的座位;还有顾客看着墙上的菜单,思考着今天要吃什么早餐。
用餐区旁边就是早餐师傅们的操作间,操作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区域,靠近门口的区域摆放着几个硕大的蒸笼,蒸笼前面整齐地排列着各种牛奶、豆浆;中间区域摆放着几口大锅,里面盛满了山粉糊、地瓜粥、皮蛋瘦肉粥等供顾客选择,其中还有一个煮锅用来烹饪小馄饨;最里面的区域密密麻麻摆满了几十个小蒸笼,这个最大的区域就是专门用来做小笼包的。蒸笼旁边的摆台上,还有十几种不同风味的小菜。
“想吃什么,自己拿碗盛吧。”店里的员工一边煎鸡蛋饼一边说道。记者环顾四周,发现除了刚出炉的包子需要店员帮助打包,其余的餐品全靠自助购买,自己盛粥、自己装油条、自己将小菜装碟,店里的顾客也都了解就餐流程,从购买到坐下享用,整个过程十分熟练。
记者点了一份小笼包和一份甜豆浆。小笼包熟了,只见老板蔡小军掀开蒸笼盖,一股强烈的水蒸气伴随着包子的肉香一同袭来。从外表上看,松软的发酵面皮似乎包不住新鲜的肉馅,包子皮都被汤汁浸透了。咬一口,皮薄馅大,满满的汁水在唇齿留香,再蘸上店里的陈醋和辣椒酱,可以轻松调和猪肉的油腻,让人有一种满足感。
店里员工从凌晨3点半开始忙碌
老板蔡小军是丽水人,年轻时在部队里当了十多年的炊事员,擅长制作包子、馒头等面点,2011年在现在的位置开了这家“蔡记早餐店”。
“那时候这个位置的人流量并不大,刚开业时还比较担心,没想到生意越做越好了。”蔡小军说,刚退伍回来也做过其他的工作,但感觉都不太适合自己,做包子听起来很简单,但从选材到制作,每一个步骤都是有讲究的。“看着自己做的包子能受到这么多顾客的青睐,有些人从上学吃到了进入单位工作,这比我做其他的工作要更有成就感。”
蔡小军回忆,刚开店的时候,店里面算上他一共有三个人,现在生意忙不过来,陆陆续续招到了七个人。每天凌晨3点半,大家准时到店里开始忙活,擀面皮、填馅儿、蒸包子……大概忙到早上五六点,店里会迎来第一批顾客,他们大多是城市的清洁工。等到早上七八点的时候,就到了上班族和学生集中买早餐的时间,这也是店里最忙的时候。“经常来的顾客都知道,我们有时候忙不过来,就靠他们‘自助就餐’。”蔡小军告诉记者,“店里一开始只做小笼包,后来在顾客的要求下,逐渐增加了早餐种类,但店里最畅销的早餐还是小笼包。小笼包一屉8块钱,饭量小的女孩子吃半屉就够了,四五块钱就可以吃饱了。”
记者了解到,“蔡记早餐店”一般是营业到中午一点左右,打烊后,他们就赶去市场准备第二天的食材……
记者 杨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