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发源于庆元、龙泉交界处的锅帽尖西北麓,源头海拔1170.5米,全长388公里,流经18个县(市、区),流域面积17859平方公里。
古代劳动人民为了引瓯江水灌溉田地,在辽阔的流域内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屡丰堰就是其中之一。
屡丰堰又名泗洲渠、官堰,位于原丽水县西北约八公里的联城乡,是原丽水县第三大古代水利工程。它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引太平港水从常宅流经白前、武村、敏河村,全长2500米,灌溉农田104公顷。智慧的先人还在主渠道上建了四座水碓,利用自然水力作臼米和磨面之用,该方法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四个村的农民约定在堰渠两边种植乌桕树,每年将桕籽出售的收入作为修堰的经费,并且制定了保护乌桕树的严厉措施。
要把太平港水引入屡丰堰,必须要在太平港筑坝拦水。这个坝东南是常宅村,西北是节孝村。原先是篾篓坝,即把石块装进毛竹编织的大型篾篓里,一个个巨大的篾篓堆垒在一起就成了拦水坝。后来改为大石块砌成的石坝了。现在的坝2.5米高,360米长,是丽水市引水灌溉千亩以上的中型水利工程之一。古人取名屡丰堰,是祈盼堰两岸农田里的庄稼屡屡丰收之意。善哉!妙哉!
如此大的水利工程,如此富有诗意的堰名,当年到底是谁组织领导建造的呢?我查阅了清道光二十六年刊本的《丽水县志》、1995年出版的《瓯江志》、2010年出版的《丽水县志》、2018年出版的《丽水市莲都区志》,书中只有一句“清朝顺治年间邑人武之周所凿”,再也查不到其他关联内容。
武之周何许人?他一个人怎么可能凿出一条2500米长的堰?还要在太平港筑一条拦水的坝?我带着疑问分别访问了在常宅村当过五十年会计的弟弟立平,被称为“武村通”的武家进、武良荣、武惠娥等60岁以上的人。他们对我上面提的问题一概回答“不知道”,却分别不约而同地对我说了同一个故事:
当年开凿屡丰堰时,遇到常宅村常氏祖坟,武村人叫常氏族人将坟迁移,常氏人坚决不迁,双方僵持着,工程无法推进。此时有个叫武卫新的人挺身而出,他夜里偷偷去把常氏祖坟迁走。常氏人将他告到衙门,县官说,私自盗迁别人祖坟者按律当斩,但念其是为公益事业,判终身监禁。武卫新凛然道:为民谋利而坐牢无怨无悔,望武氏族人在他死后将他葬在武村最高处,好让他看到用生命换来的屡丰堰。武村人把他尊为英雄,完全按照他的意愿,将其尸体埋葬在棋子岩山上,面对屡丰堰,能高高地看到屡丰堰的水从远远的上游汩汩流淌下来,灌溉两岸的庄稼,造福子孙后代……
我查阅了2006年重修的《武氏宗谱》,有第廿七世武之周,为浦江训导,生卫新、肇新二子。看来武之周与武卫新是父子关系。谱中有武之周画像,无赞词;有武卫新画像,傍有赞词曰:“经史博览,泮宫早游。廪堂续人,文理尽优。志无比并,世罕与俦。丰堰独造,名显千秋。”
我到丽水市档案局找到一本由丽水市莲都区委宣传部和莲都区文联于2012年出版的《莲都历代金石》。此书内有两块碑与屡丰堰相关,一块叫《屡丰圳碑》。这个“圳”是丽水方言,读yuè, 义同“渠”。此碑刻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现立于联城街道办事处武村武氏祠堂。碑高180厘米,宽87厘米。武村人武亦英撰文并书丹。碑文内容主要是常宅、白前、武村、敏河四个村对屡丰堰及两岸所种植的桕子树进行严格保护管理的规定,以及处州府赵大人的批示等。另一块叫《官圳碑志》,刻于清咸丰五年(1855),现立于联城街道武村一民房门口旁边,碑高65厘米,宽39厘米,撰文、书丹者不详。碑文内容规定不准在屡丰堰内用药水毒鱼;规定每年夏至日,由常宅、白前、武村、敏河四个村轮流派人对屡丰堰的整体情况进行巡查,若发现问题,集体商量解决,以确保屡丰堰永久造福两岸人民。
(市区 潘立成 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