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大诗人杜牧曾在扬州淮南节度使牛僧儒幕府中做掌书记,与同僚韩绰是好朋友。后来,杜牧在做了“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之后,回到京城长安任监察御史,韩绰仍然在扬州做他的判官。当“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一片萧瑟之际,他不禁怀念起江南秋天的美好景色和好朋友韩绰来,于是写了一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好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诗没有一处直白地说怀念扬州,怀念好友,但是全诗充满怀念之情。好的诗歌都是通过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而不是通过概念和叙述来表达的。这首诗前两句是写景,但景中有情,蕴含了他对江南水乡优美风光的怀念与向往。第三句用扬州的著名景点二十四桥来点明他所思念的具体地点是扬州。第四句通过对好友韩绰的调侃,体现了他与好友韩绰之间的深厚情谊。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两句话,用现代直白的话来说,就是你这位帅哥昨天晚上到哪里去跟美女厮混去了?玉人可以指帅哥,也可以指美女,在这里指的是韩绰。“教吹箫”什么意思?汉·刘向《列仙传》载,萧史善吹箫,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很喜欢听他吹箫,秦穆公便把弄玉许配给萧史为妻。萧史天天吹箫给弄玉听,弄玉天天跟萧史学吹箫。箫声似凤鸣,引来了凤凰。两人最后骑上凤凰上天去了。后来人们把“教吹箫”作为男女谈情说爱的代词。
杜牧隐用了一个美丽的神话,把原本直白粗鲁的调侃变成了高雅的诗句,使之流传千古,成为妇孺皆知的名句,现在连扬州的小学生都会脱口而出。言之有文,就广为流传了。运用或隐用典故或传说入诗,这就是写好诗的秘诀之一。
二十四桥是唐代扬州的著名景点,为文人墨客们所反复吟咏。从宋朝起,扬州城内的河道已经淤塞,多数桥梁已经坍塌,埋没在荒草丛中,到宋朝时只剩下六座桥了。二十四桥的景点早已不复存在,全靠杜牧的一首诗让它芳名远播。
二十四桥,到底是编号为二十四的一座桥,还是一共二十四座桥呢?由于没有留下历史资料,从宋朝起到现在,一直争论不休。
宋朝的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列举了扬州城内二十四座桥梁的名称(实际上只列出二十三座),他倾向于赞成指所有二十四座桥。
清朝的李斗在《扬州画舫录》里说:“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又称红药桥。”宋朝大诗人姜夔在《扬州慢》一词中写道:“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因此被称为红药桥。姜夔是在金兵入侵扬州十五年后到的扬州,当时满目凄凉,二十四桥犹在,但不是当年的明月当空,万人空巷地出来过夜生活,而是冷月无声,人声寂静。桥边的红芍药空自开放,没有人来欣赏了。在姜夔和李斗的心目中,二十四桥指的就是吴家砖桥。但是吴家砖桥并没有列入《梦溪笔谈》之中,在《梦溪笔谈》中,只有顾家桥、周家桥,而没有吴家砖桥。
有一种神话传说,说是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有人见到二十四个风姿绰约的仙女,走上一座石桥,吹起动听的洞箫,于是,这座桥就叫二十四桥。这座桥在哪里?没有明指,只是传说而已。
有人推测,唐朝时扬州有一座念诗桥,扬州话里,“二十”叫“念”,“诗”与“四”同音,于是念诗桥变成廿四桥。在许多地方,二十四桥与廿四桥经常通用。例如清朝杭州人金农,是个画家、诗人,后寓居扬州,是扬州八怪之一。有一次,他口占一绝:“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他在这里,不说二十四桥,而是说廿四桥。
现在扬州的地名里有二十四桥景区,在廿四路中段,五亭桥西边,其中还有毛泽东手书《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诗碑。
这些人都赞成二十四桥是一座桥,它的编号是二十四。
无论主张二十四桥是一座编号为二十四的桥,还是一共二十四座桥,都拿不出真凭实据来。于是1987年,扬州市政府索性在瘦西湖上新建一座二十四桥,桥长24米,桥宽2.4米,台阶24级,廊柱24根,成为瘦西湖上新的景点。当然,这座桥不可能是当年杜牧所吟咏的二十四桥,不过,过了千百年,这座桥会变成古董,会随同杜牧的诗一道流传下去。
扬州的月亮,历来为人们所乐道。扬州的月亮特别圆吗?不是的,是人们的心境所致。当时的京城长安,人口一百多万,外国人也很多。为了治安起见,实行宵禁。每当夜色降临,人们被困在家里,不能外出,月色好不好也与人无关了。小县城本来就没有多少夜生活。而扬州是个大都会,不实行宵禁,于是每当月光皎洁时,人们纷纷外出,坐在桥边,谈天说地,下棋喝茶,唱歌跳舞,弹琴吹箫,甚至谈情说爱,过上愉快的夜生活。月光是多么可爱啊!从这点推测,二十四桥应该是二十四座桥,一座桥容纳不了全扬州的人。除了杜牧所说的“二十四桥明月夜”一诗之外,唐朝诗人徐凝也有一句名言。他在《忆扬州》一诗里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他的原意是明月恼人,有所抱怨,但形象大于思维,后来人们把无赖理解为顽皮可爱的意思,就变抱怨为赞美了。如同辛弃疾诗里所说的“更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心中充满对小儿的喜爱与赞美。扬州的月,能为人们带来无限的欢乐,是别的地方所少有的,于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就成了歌颂扬州明月的名句了。与“二十四桥明月夜”一起,使明月成为扬州的特色。
撇开种种故事不谈,杜牧的这首诗之所以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主要是因为诗中所蕴含的美的意境和灵动飘逸的语言。有桥就有流水,天上有明月,水中会倒映着明月,一幅明月夜的美景就呈现在眼前。玉人通常理解为美女,出现了人的美。教吹箫,可以想象为教孩子吹箫,显示了亲情的美。箫声,显示了音乐的美。月光下,夜色朦胧,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何处”,显示了朦胧的美。总之,寥寥几句话,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有情有景,而又朦胧幽深的月夜美景,令人陶醉。加上灵动飘逸的语言,“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就被人们评为仙句。另一首被评为仙句的是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因为杜牧的诗写得好,他与晚唐另一位大诗人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市区 张良鸿 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