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桑榆学堂

  公元207年,曹操率军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面对眼前的自然景观,率性创作了这首《观沧海》。诗人凭借大海的雄伟壮丽,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胸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的。我很幸运,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吧。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是作者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苍茫景象。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汹涌澎湃,浩淼接天,草木繁茂,自由生长,丝毫没有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全新的境界,全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博大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自己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这首诗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诗人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让读者看到了作者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该诗气势磅礴,苍凉悲壮,想象丰富,语言质朴,是体现建安风骨的经典诗作。

  《观沧海》一经问世,历来深受赞誉。唐人吴兢在《乐府古题要解》中称其气势宏大:“东临碣石,见沧海之广,日月出入其中。” 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赞其“有吞吐宇宙气象。”

  1954年夏天,毛泽东来到北戴河。他曾对随行的保健医生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之后,改革了许多恶政,抑制豪强,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过长期战乱的社会,逐渐开始稳定,恢复,发展。据保健医生回忆,毛泽东在海边散步时,口里总是念念有词地背诵曹操的《观沧海》,几天之后就创作了《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其中,“萧瑟秋风”就是由《观沧海》中的“秋风萧瑟”点化而成。

  (龙泉 徐龙年 79岁)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2-08-25 2 2 处州晚报 content_326625.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