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避暑于景宁大漈,大漈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处有水珠飞溅如雪花的瀑布,称雪花漈,大漈村因此而得名。村边的时思寺始建于南宋,是一座千年宋韵古寺。在时思寺门前的东侧斜坡上,还存活着一棵1500余岁的柳杉王,有“亚洲之最”的称号。大漈的早晚飒爽凉风,沁人心扉,给来自火炉城市的人们阵阵凉意。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是大漈的高山冷水茭白。
“七月茭白十月稻,高山盆地能聚宝。”我们在大漈的时候正是茭白成熟之际。车子进山,层层梯田层层绿,山风吹拂,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茭白田,比人还高的茭白叶随风作响,挺拔的高山冷水茭白植株掀起阵阵碧浪。一片片绿意绵延,一层层绿浪起伏,长尖青绿的叶片冲天而立,临风而舞。偶有白鹭掠过,常能看见戴着草帽、穿着高帮雨鞋的茭农忙着收割茭白的身影。我们下榻的民宿地处茭田之旁,放下行礼箱就见房东在剥茭白,只见轻轻剥去一层青皮,落出白白胖胖的茭白像一只只玉娃娃,上方现出一片青碧,使其愈发皎洁明亮,散发出缕缕清甜芬芳的气息。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明代诗人李昱在《食茭白》中描写的“西风吹雨饱秋菰,卸却青衣见玉肤”的含义。茭白古称菰,晶莹剔透的色泽,丰腴流畅的身姿,清洁素雅的模样,鲜洁微甜的口感,无不让人青睐。在我看来她青衣纤长,肤如凝脂,娇白温婉,清爽可人,似江南邻家小女,娴静而不张扬。
当晚我们就吃到了心心念念的大漈茭白。对我而言,茭白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小时候总是很疑惑为什么妈妈爱做茭白,在我的味觉记忆里,它是素淡的,每每囫囵下肚,不知个中滋味,其实是茭白比较吃油,那个年代油水少,炒出来的茭白糙糙的不好吃。成家后经常买,却是越吃越没有以前的味道,以至很多年我对茭白都敬而远之。而当晚吃到的大漈茭白确实有些不同,色泽洁白,质地脆嫩,气味清香,味道鲜美。如果细嚼慢咽,倒是越嚼越有味,那份滑嫩的鲜甜,在不断地咀嚼中潜滋暗长,唇齿留香。难怪出发之前就有人说一定要尝尝大漈的茭白,原来大漈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孕育出的茭白不但雪白个大,而且肉质脆嫩清甜,被誉为“水中参”而名扬各地。最后临走时夫人买了三十斤带回家,让亲朋好友尝尝鲜。
回家后,一段时间里变着花样吃,总是百吃不厌。大漈的茭白为什么这么好吃?想来想去,觉得与大漈的雾露有关,每天早晨起来在阳台看到的就是雾气弥漫,四周群山掩映在云烟之中,随着太阳升起云雾渐渐散去,而所有的植物叶子都留下了透亮珍珠般的露珠。经过雾披、露润、日晒、雨淋、水浸的茭白,具有茎秆粗壮、产肉率高、壳薄肉嫩、光滑洁白、口感柔软、细腻甜润等特点;给诗人细品,还能品出雨露的味道、泥土的鲜香,还有属于高山的豪爽和质朴。
大漈是国家级生态乡、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一年四季云雾缭绕,因而得名“云中大漈”。这里年平均气温只有13℃,高山负氧离子在35000以上,全年雾霾天气为零,有“天然氧吧”之誉。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却是满山遍野的茭白吸引着我们的眼球。看到一组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乡有茭白种植农户680余户,茭白种植4000余亩,亩产7500多元,年产值3750万元,茭白成了脱贫致富的新途径。茭白作为一种蔬菜,荣登过“江南水八仙”“江南三大名菜”。茭白独立而友好,可生吃,可素炒,也可与各种荤菜搭配。而它的营养价值更是非同凡响,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微量胡萝卜素和矿物质等。茭白让我记住了大漈这个有着珍贵古建筑、古树林和悠久乡土历史文化的古老村庄。
(市区 程丽平 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