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健康家庭标准的发布为每个家庭提供详细的指导意见。对标标准,家庭成员做得如何?老年朋友健康行为是什么水平?哪些要求已是社会共识,哪些标准做得还不够?参照标准,我们罗列出13个问题,发起网络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参与调查的读者进行回访。
3天内,本次调查共收回254份有效问卷。参与调查的全部是40岁以上的家庭成员,其中60-79岁的有200人,占比78.7%;80岁以上的28人,占比11.02%。调查结果显示,多数老年人时常关注健康信息,拥有健康资料;注重身体锻炼,关注情绪排解和自身心理健康。但家庭内使用公筷的意识和急救知识技能的普及仍有待加强。
你家是否拥有健康资料(如书报期刊、电视节目、新媒体等任意一种)并经常更新?面对这一问题,54%的受访者表示有且经常更新。
“人上了年纪,除了身体健康就再无大事。”68岁的受访者张大伯说出多数老人心声。多位受访老人表示,防病在于自身,治病应该到正规医院,听取专业医生意见。
不同年龄的老年人获取健康知识方式大相径庭。70岁以上老年人习惯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手段获取健康信息,老年类、健康类报纸在他们中间最受欢迎,部分受访老人对电视上的健康专家也是如数家珍。
低龄老年人更多通过微信、抖音等网络手段了解健康知识。网络平台带来便捷的同时,分辨信息可信度成为许多老人的困惑。“网络上的健康信息有的自相矛盾,我也不知道如何分辨。”张大伯的困扰并非个例。
“不要轻易相信不明来源的健康信息,多关注老年类媒体或者正规医院的微信公众号、抖音号。”65岁网络达人金阿姨有自己的见解。
急救技能了解甚少
浙江健康家庭标准提出,健康家庭成员中,至少一人会测量体温、脉搏、血压,并学习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本次调查中,87.8%的受访者懂得如何测量体温脉搏和血压,尤其是有高龄老人和慢病患者的家庭。
但一提到急救知识和技能,如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海姆立克急救法等,许多受访者都陷入迷茫。39.37%的受访者表示对上述三大急救技能都不了解。有超过半数受访者表示知道心肺复苏,但还是没有掌握操作细节。知道排除气管异物的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只占两成,听说过自动体外除颤不到一成。
许多受访者表示,希望医院和社区定期开展急救技能线下培训活动,让更多人正确掌握急救知识,让老年人掌握必要的自救方法。
老年人健康习惯更好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健康家庭指征。调查发现,老年人的健康习惯要好于年轻人。
每天睡眠不少于7小时,每周锻炼3次以上、每次半小时以上,在这两项调查中,表示家庭成员全部能做到的均超过四成,主要集中在老年夫妻共居的家庭。众多受访者表示,这两项健康要求都是“老年人能做到,年轻人做不到”。62岁的葛阿姨表示,子女平时忙于工作,常常忽略健康管理,但自己仍然会时时提醒,毕竟身体才是本钱。
“戴口罩、勤洗手、一米线、用公筷”,疫情以来人人了解的这些卫生小习惯,有多少家庭在认真践行?调查显示,97%以上家庭能做到前两项,65%的家庭能做到“一米线”。但公筷普及率不高,仅有37%的家庭做到。
很多人会注意家人精神健康。99位受访者表示有压力会向家人倾诉,接近四成;偶尔会向家人倾诉的有120人,接近半数;不会向家人倾诉的35人,占14%。得益于良好沟通,76%的受访者表示,家庭有矛盾时能得到有效调解,让温馨的家成为老年人的心灵港湾。
据《浙江老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