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以求是精神引领前行
从丽水中学到浙江大学,从“崇正,尚志,图强”到“求是创新”,陈凯完成了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身份的转变。带着“以品为要,循道而行”的教诲,以“求是”精神为引领,踏入浙江大学的崭新平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挑战。
“一切成绩的到来都并非一蹴而就。刷的每一道题,背的每一个知识点,考的每一场试都是通往高考的垫脚石,大学的敲门砖。我比不上那些聪明的学霸,不能像他们一样手到擒来。唯有踏实与勤恳,才能登山望海。”
汪震:看清来路,走出去路
“我自以为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或许选择丽中,便是我在聆听难舍的乡音,表达自己心底的乡愁。” 汪震说,踏入一个全新的阶段,面对可能存在的或多或少的焦虑,人,有适应的潜能。无论过往如何,请不要轻易抹杀任何可能的未来。
同时,他始终相信努力的价值。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自以为是一个从高一就开始努力的人,也是自己曾经的努力给了我勇敢逐梦的底气。” 汪震说,努力既可以是对学业的严格自律,也可以是对自己兴趣爱好的进一步发掘。努力,应该成为每一个学子的信仰。
王艺臻:为学者当自强
从初中起,王艺臻就对物理与数学抱有极大的兴趣,高中也参加了相应的竞赛课程,受益匪浅,也为针对强基计划的考试打下了基础。随着学业的进步,他对于未来的规划也逐渐清晰,希望能够投身于国家基础学科的研究,以萤火之微补益日月。
从高一走到高三,从少年意气走到坚定进取,从懵懂走到成熟。王艺臻说:“我们带着丽中的记忆与期许,作为一名‘有情怀,有意趣,有素养’的丽中人,不仅为丽中校庆献礼,也将奔赴下一场山海。”
程思睿:期待创造“科学家的浪漫”
在别人眼里,程思睿也许已顺利上岸,但他却觉得没有什么事情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没有学过竞赛,没有对自己的不断调整,没有刚好出现的西湖大学,没有老师的推荐与指引,就没有现在的他。
“我并非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学霸,每一份成绩都离不开辛勤的耕耘,而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这与西湖大学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我也想通过西湖大学这个逐梦之地,继续钻研、深耕、创新,取得自己独有的科研成果,创造出‘属于科学家的浪漫’。”
吴奕涵:等一朵花开,需要很多耐心与微笑
三年前,一位稚气未脱的少年第一次接触编程,敲下了第一行代码——“Hello, world”。
此男孩便是吴奕涵,从囿山到实验,再到丽中提前批,最终步入浙大。正值十八岁青春的他们,含苞待放,静待花开。
一路上,少不了父母的支持,良师的教诲,同伴的相助,以及自身的坚定。正如小林漫画中所说:“等一朵花开,需要很多耐心与微笑。”每一个阶段,都应耐心踏实地前行,待到花期时,我自盛开。
刘志臻:永远在路上
“考上浙江大学其实挺意外的,因为高考成绩并不理想,但好在最后还是进了浙大。”刘志臻说,对于浙大一直是一种比较朦胧的情感,从儿时的梦到唾手可得,当看似遥远的东西突然变得平常时,对于进入浙大又没有想象中那样喜悦了。
进入浙江大学,但是并不是终点,刘志臻表示会努力去考虑转专业。现实已经如此,他很喜欢杨绛先生的一句话“你的问题在于想的太多,而读书太少”,做永远在路上的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