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衢州市龙游县横山镇天池村莲子种植基地里,张文松手捧莲子,笑脸盈盈。提起莲子和水稻,张文松滔滔不绝,道出这40年来奋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经历。
自1981年从浙江省金华农校毕业后,张文松就一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组织本县水稻种子引进,大力推广栽培技术,他一辈子都在和“农”打交道。2020年6月退休后,担任龙游县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副会长的张文松依然忙于各地的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尽心竭力服务“三农”。有人形容他的一生,如颗粒饱满的稻穗,充实而丰盈。
秉持科学态度积极钻研,坚定求实精神深入探索,参加工作以来,张文松为龙游种子事业发展及农业的技术推广持续发力。
1990年,时任龙游县种子公司经理的张文松,积极组织杂交水稻制种。深入生产环节第一线,推进落实关键技术措施,用心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张文松一下在田地里扎了根。
增产增效初见成果,张文松又马不停蹄进行新品种水稻的引进试种。张文松说,在试种新品种的几个月里,他没睡过安稳觉,为解决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轮番侵袭,他常常在种植基地一待就是一天。好在试种成功,他先后引进大麦农大3号、油菜浙双72、早稻金早47,杂交水稻汕优10号、协优46等优良品种。
1998年,时任龙游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的张文松成为农业科技服务团的一员,为龙游县200多家水稻种植大户提供指导服务。傅献军是张文松结对帮扶的对象之一,他虽为种粮大户,但当时由于技术落后、劳力缺乏,导致粮食产量不尽如人意。张文松说,要真正把高产技术交到农民手中,发挥增收作用,就必须逐项技术推广到位,一个个攻克难点。
头两年,一到育秧、插秧期,张文松就到田里亲手示范,做秧田、铺塑盘、抛栽,傅献军跟在身边认真学习,水稻栽培技术有了很大提升。在长期帮扶中,张文松培育出“傅献军种粮模式”,使其承包面积由100余亩增至600余亩,粮仓越来越满,钱袋子也越来越鼓。这一模式极大地提高粮食规模生产和劳动生产率,成为浙江省十大种植模式之一,在全省得到推广。
在推广农业新技术这条路上,张文松从未停止脚步。他开展层层培训,建立高产示范园区,着力促进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
让志棠白莲结出“共富果”
走进横山镇天池村,这里青山叠翠,空气清新,是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眼下,天池村近400亩荷塘中,白莲、红莲迎着烈日,开得正好,是天池村里的独特风景。
天池村栽莲历史已有800多年,素有“十里荷飘香,富硒养生地”之美誉。张文松意识到志棠白莲是龙游发展效益农业的突破口之一,转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莲子种植的技术研究上。可参照资料缺乏,张文松便投入实践,探索可行的技术方案。新的技术得到应证,基地里种出接天莲叶,志棠白莲结实率、百粒重、品质、效益都得到提高,年增效益达600万元以上,实实在在富了一方农民。
在田间荷塘待了多年,张文松积累许多一手经验,他将这些心血投入到课题研究之中。2002年,他编制出《龙游县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规划》《龙游县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明确龙游县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分布、农业产业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为农业科学发展提供依据。4年后,他又带头起草和制定《无公害志棠白莲》省级地方标准,并在浙江、上海、江苏三省发布施行。
为充分利用龙游独特的富硒土壤资源,将资源优势上升为经济优势,张文松又积极投身于富硒农产品开发,在2008年编制发布《天然富硒志棠白莲》《天然富硒稻米》两个市级地方标准,同时带头实施,最终确保富硒农产品的开发成功,为莲子产业蓬勃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荷叶田田,财富无限。如今,龙游全县种植莲子近12000亩,除了传统莲子产业外,当地农民还开发农家乐、酿制莲子酒等,做深莲子发展新文章,成为乡村振兴中一道特色美景。
退而不休服务忙
打开张文松的朋友圈,能看到各地的不同风景。在庙下乡浙源里村开展农技培训,到湖州参加农业精英大会,前往杭州建德市讲富硒白莲高产高效课……一张张图片,串联起他退休以来的奔忙轨迹。
“‘建选35’花型大、花态美、观赏价值高、籽粒大,可以带来创收。”近日,在建德市里叶村、上向徐村,张文松围绕农业种植、农产品销售,结合“富硒莲子”特色产业经营,为现场农户进行培训指导。前年退休后,张文松并未停下助农的脚步,依然不遗余力指导各方农户的生产种植。
今年3月以来,为帮助种植大户解决春耕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张文松以老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投入到春耕备耕的技术辅导中去。他在网上及时为种植大户答疑解惑,同时深入田间进行技术指导,确保水稻安全生产。
“我生在农村,一辈子为农民服务,我深深地知道土地是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的命根子。虽然退休,但我不会停止脚步,大家有问题,打一个电话我就到。”采访的最后,张文松坚定地说。
据《浙江老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