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杂谈念白勺

  □ 市直 洪盛勇

  由农业农村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日前在青田举行。这次会议使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再一次成了明星,当然,也使人们关注起农业文化遗产有关话题,比如,让农遗在乡村生生不息。

  让农业文化遗产在乡村生生不息,是乡村振兴的需要。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缺一不可。农业文化遗产蕴含诸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所以,让农业文化遗产在乡村生生不息,实际上就是让其充分发挥作用,最终,为乡村振兴赋能。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上万年农业发展史造就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目前,中国拥有18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居世界首位。许多农业文化遗产在乡村依然活跃着,对促进文旅融合、生态涵养、品牌打造、产业链升级、基础设施完善等产生巨大作用。

  以青田为例。地处浙南山区的青田先民,面对“九山半水半分田”恶劣的山区地理条件,智慧地创造出了“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共存”的稻鱼共生系统,迄今已逾1300年,仍在乡村发挥作用。借助全市绿色生态发展的东风,青田结合浙江省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建立“生态+、品牌+、互联网+”机制,探索把农业文化遗产品牌价值转化为产业经济价值,创造出了“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青田模式,打通稻鱼共生向农民共富的转化通道。

  很明显,在青田乡村振兴中,生机勃勃的稻鱼共生系统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让“农遗”在乡村生生不息,关键还是要好好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农遗”要在乡村活跃传承,必须要让农民看到其好处。让农民看到好处,最好的办法还是利用,把“农遗”运用到生产生活中,让活生生的现实来说服人教育人。

  截至今年6月,青田稻田养鱼产业面积已达8万亩,标准化稻田养鱼基地3.5万亩,年综合产值超过5亿元,成为青田东部地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

  方山乡龙现村的伍丽珍曾代表方山种田大户,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研讨会上发言,讲述祖祖辈辈留下来的“稻鱼共生”养殖模式。回村以后,经过培训扶持,伍丽珍在种稻、养鱼、做田鱼干的基础上开办起农家乐,种上蔬菜和水稻,养起农家家禽,农家乐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几年后,她的家庭年收入超过100万元。

  正是不断的利用,使稻鱼共生系统为乡村创造价值,而其活生生的价值又激发农民继续利用这项遗产。在这个循环中,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就这样活了下来,历经1300多年而不绝。

  希望稻鱼共生系统能在更多地方活起来,希望更多的“农遗”也能如此,活跃于广阔乡村,生生不息!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2-08-02 2 2 处州晚报 content_323347.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