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自“安史之乱”后,中央对地方势力掌管失控,遂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德宗即位(780)后,形势日益严峻:先是“四镇之乱”,后有“五镇连兵”“泾原兵变”,皇帝被逼出奔奉天(今辽宁)、转走梁州(今陕西城固西)。最后被迫下诏罪己,与藩镇妥协,才平息战乱,重返长安。而后,长安屡遭藩镇围困,有如孤城。
宦官弄权,则始自玄宗朝的高力士;肃宗朝的李辅国,代宗朝的程元振、鱼朝恩,均以宦官执掌卫戍京师的神策军;到德宗晚年,宦官主管禁军竟成制度。宦官军权在手,恣意妄为,故干政益甚,朝政愈加腐败。
如何夺回国家的军权、抑制宦官势力?成为中唐君臣必须正视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二十三日,德宗崩逝。二十六日,当了25年太子的李诵终于即位,称为顺宗,改年号“永贞”。李诵向来身体不好,主政后身体稍好转,即着手改革朝政。随后,又因中风失音而不能亲自决事,就把朝廷大事交给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为核心人物的文官集团主理。在顺宗引领下,“二王八司马”开展了一场以反对宦官专权、革除积弊为主要目的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措施有力:首先是取消宦官豪强借以掠夺百姓的宫市,废除五坊(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使,以及地方官向中央的进奉,停止诸色榷(专利)税。其次,抑制藩镇割据,拒绝了剑南节度使韦皋兼领三川的欲求。第三,惩贪鄙,用贤能,免苛政,恤百姓。罢免浙江观察使兼任诸道转运盐铁使李錡,贬谪专横残暴的京兆尹李实为通州长史。第四,任命老将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城行营节度使,韩泰为其行军司马,以夺回宦官手中的军权。这关键的一步,遭到宦官抵制而未彻底。
“永贞革新”顺应历史发展和文官革新派的诉求,进行了唐朝最有希望的政治改革,但很快就遭到藩镇将领、宦官集团和大官僚集团中保守势力的疯狂反扑,而革新集团却书生气十足、行事率意诡秘,又不善于团结文官来对抗宦官,仅通过结交朋党提拔了溜须拍马的投机分子来进行改革,王叔文“挟天子以令群臣”引发朝臣的不满。后期,还失去皇帝的支持。七月二十八日,顺宗下制:“积疹未复,其军国政事权令皇太子纯勾当(主管)。”八月四日,才主政六个月的顺宗被迫退位(先幽禁,次年被杀),禅位于太子李纯,即为宪宗。这实际上是宦官俱文珍、刘光錡联络节度使韦皋、裴钧等策动的一场宫廷政变,史称“永贞内禅”。
八月六日,贬王伾为开州司马(后病死贬所),王叔文为渝州(今重庆)司马(翌年赐死)。九月十五日,贬柳宗元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刺史,刘禹锡为连州(今属广东)刺史,韩泰为抚州刺史,韩晔为池州(今属安徽)刺史。十月七日,贬韦执谊为崖州(今广东琼山)刺史。而后,“朝议谓王叔文之党,或自负员外郎出为刺史,贬之太轻”,故十一月十四日,“再贬韩泰为虔州(江西赣县)司马,韩晔为饶州(今江西鄱阳)司马,柳宗元为永州(今属广西)司马,刘禹锡朗州(湖南常德)司马,又贬河中少尹陈谏为台州司马,和州刺史凌准为连州司马,岳州刺史程异为郴州(今属湖南)司马。”(《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九)至此,仅进行146天的“永贞革新”宣告失败。
刘禹锡登进士第后,曾在朝廷任职,又分别在军队和地方做过小官。他对藩镇的骄横、宦官的专权、朝政的腐败、人民的疾苦有所了解,一直抱有施道展志的愿望,竭力想刷新政治。刘与王叔文相善并受赏识,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员铁,协助杜佑管理财政。他久蓄“感时江海思,报国竹筠心”(《和武中丞秋日寄怀……》),也认为新职是实现政治抱负好机会,积极奋发,很快就成为“永贞革新”的核心。
革新失败,刘禹锡“牵连坐罪”,先贬为连州刺史,半道贬为朗州司马。在隋唐,司马本为州郡之佐官,后则徒与其名,多用以安置贬谪官吏。在朗州的九年,刘写有《聚蚊谣》《飞鸢操》《百舌吟》等诗,仍然大胆揭露宦官和豪强的丑行,给政敌以有力的回击;哲学方面写有三篇《天论》,补充和发展了柳宗元《天说》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进一步阐发无神论的主张。刘的《天论》文学气息浓厚,堪称为唐代论说文的典范。
元和十年(815)春,“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到京师。”(《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九)刘禹锡、柳宗元、韩泰等获得机会,被宪宗从朗州、永州、虔州等处召回。在唐代,暮春时节长安有观赏牡丹的习俗。刘禹锡返京后去玄都观赏花,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绝句: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 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先写看花盛况:在充盈祥瑞之气的京城大路上,奔驰的车马掀起繁花叶片混合着翻飞泥尘正扑脸而来,赏花者个个带着满足和愉快心情,在赞赏看花见闻与吐露内心感受;后叙观里所见:生长着千百棵枝繁叶茂的桃树,正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朵,不过它们都是我离京以后栽种长大的。诗歌全用比体,诗中形象则多有蕴涵:“玄都观”暗指朝廷,“看花的”暗指攀高结贵之徒,“桃树”暗指攀附权奸而入宫的新贵。诗作表面是描写人们去玄都观看桃花的热闹情景,而骨子里却是讽刺投机钻营的新贵之士和趋炎附势之徒。
“戏赠”非诙谐打油诗,实质是一首锋芒犀利的政治讽刺诗。故而引得“执政不悦”,随即以诗“有怨愤”“语涉刺讥”作把柄,将返京的司马再贬到更远地方:“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另外三人亦同。刘禹锡接到朝廷贬令,想到母亲已八十多岁,同行到当时的“恶处”——夜朗,那将是一场死别,因而“吞声咋舌,显白无路”。柳宗元与刘是同榜进士、同中博学宏词科,在京兆府和监察御史任上又共事多年,早成至交挚友。柳甘愿将自己稍近的贬地调换给刘,并准备上疏力争。恰好御史中丞裴度得便向上陈情,代为说项。宪宗终以“不欲伤其亲心”而收回成命,改贬刘为连州刺史。(《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九)在连州生活近五年,刘禹锡诗作多描写当地人民的劳动生活和山水风景,坚持革新立场而歌颂平叛战争的胜利。
元和十四年(819),刘禹锡年近九十岁的母亲去世。在护送灵柩路过衡阳时,接到柳宗元去世的噩耗,悲痛欲绝至“如得狂病”。他立即停下行程,先为挚友料理后事,帮助抚养六岁的孩子和编纂遗稿。然后,回洛阳守丧两年多。至穆宗长庆元年(821)冬,被任命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刺史。长庆四年,刘禹锡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敬宗宝历二年(826)冬,朝廷要他卸任回洛阳。他先到秣陵(今南京),后到扬州,与因病被罢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逢。在与白居易唱和中,刘曾吟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叙说自己贬地荒僻,处境凄凉,遭贬时久,内心郁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虽自比 “沉舟”“病树”,但个人的沉滞算不了什么,江河里照样千帆竞驶,树木逢春仍萌发青枝绿叶。新陈代谢在继续,世界还将向前运转。与白居易的“命压人头不奈何”截然不同,刘禹锡虽经历多次贬谪,却仍傲骨铮铮,蔑视权贵,襟怀豁达,坚信前途光明。
直到次年春,刘禹锡才回到洛阳,被任命为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太和二年(828),刘禹锡调长安任主客郎中。他一到西都,就写了《再游玄都观》:
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太和二年(828)三月。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诗虽同是写玄都观,也采用比体,更有对比,但题旨已不全同。前两句写景:百亩庭院中大半长满苔藓,旧日鲜艳的桃树已经枯死,今日盛开的尽是金黄油菜花。庭中的冷落,暗喻政局的变幻;昔日的桃花,暗喻宫廷的旧僚;今日的菜花,暗喻朝廷新贵。宫廷政治无情,世态变幻炎凉,皇帝已更换了四个,曾不可一世的权阉贵幸更是一批批被政治风浪吞没。后两句抒情:昔日的种桃道士不知归宿何处?前次到观里来过的刘禹锡,今天又再次前来看花。道士无踪,刘郎再来,暗喻世事的变迁,革新虽失败,历史却在证明其正确,随后就出现过“元和中兴”。诗作更辛辣地讽刺当时朝廷中的权阉贵幸,畅意地抒写自己不忘初心、特立独行、坚毅不屈的品性,乐观自信、豪迈刚强的精神。
这首是刘禹锡“最为得意”的诗作,而“执政又闻诗、序,滋不悦”(《旧唐书》卷一六〇)。在宰相裴度袒护与荐举下,刘禹锡调任集贤殿学士。四年里,单供进新书就有二千卷,足见其工作的认真和勤奋。后来,裴度受到牛党排挤而罢相,刘禹锡只得离开朝廷。大和五年(831)十月,刘被调任苏州任刺史。苏州正发生水灾,他开仓赈灾,免除赋税徭役,安定人心,恢复和发展生产。七年,刘以“政最”,赐紫金鱼袋。八年,刘调任汝州(河南临汝)刺史。九年,改任同州(陕西大荔)刺史。开成元年(836)秋天,刘因患足疾请辞,改任太子宾客(正三品),分司东都。暮年,刘在洛阳与白居易为诗友,唱和度日,坚持理想和刚毅轩昂的性格可谓始终不变。
(市直 赵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