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直 一言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昨天和明天、历史和未来,在这里相逢。
5月15日,浙江省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乡村博物馆名单,我市缙云县锯博物馆、景宁畲族自治县望东垟科普馆、莲都区鱼跃博物馆、庆元县百山祖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中心、松阳县茶叶博物馆、遂昌县九龙山科教馆成为第一批乡村博物馆,数量位居全省第三。其中缙云县锯博物馆作为优秀案例入选5月18日“浙里看乡村博物馆”系列直播。(据本报)
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博物馆是科普知识、提升审美、浸润人心的精神家园。无论是自然标本、考古遗物,还是艺术珍品、革命文物,不同类型的博物馆藏品,既是一种有形的、物质的力量,也是一种深沉而持久的文化软实力,在知识、认同、体验、情感等多层次产生影响。置身于“活化”的历史之中,人们总能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得到“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启迪,从不忘本来中获得开辟未来的力量,涵养出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乡村博物馆立足乡村,融入乡村人民的生活,是真正展示乡村文化、活跃民间交流、树立文化自信的平台,它既为村民提供了文化服务,也在悄然改变着村民的生活,对于乡村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乡村博物馆要将保护、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作为主要任务,将乡村民众的文化发展需求作为目标导向,为乡村民众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使乡村博物馆成为乡村文化的守望者,成为乡村民众的公共活动中心。
发展乡村博物馆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体现。作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探索,乡村博物馆既是博物馆理论的实践,也是理论的检验与升华,从而引导我国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最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博物馆体系。乡村博物馆的发展践行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文化氛围。故此,发展乡村博物馆作为一项艰巨而又深远的文化工程,它唯有在全社会共同的关注和参与下才能真正惠及广大乡村人民。
乡村博物馆建设,一定要扣紧“乡土味”,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突出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与村级整体风貌及周边环境相融合,不要简单复制、千篇一律,杜绝攀比、生造和“一刀切”等弊病。有条件的地方应该想方设法促进乡村博物馆的外向型发展,将乡村博物馆列入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划之中,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让乡村博物馆活起来、动起来、红起来,成为亮丽的乡土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