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夏金地 通讯员 叶志明
本报讯 近日,莲都区丽新畲族乡某村村民李师傅在自家附近的地面以及花坛中陆续发现三只幼小的猫头鹰。因怕它们受到伤害,李师傅小心地将它们装到通风的箱子内,交到了莲都区公安分局老竹派出所民警手中。
近一段时间,莲都公安接到多起报警救助猫头鹰的警情。记者从民警和相关专业人士处了解到,这类救助很多时候是好心办坏事。
“人们觉得自己在做好事,但守护在附近的猫头鹰爸妈们却很生气。”丽水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常务理事李烜说,在丽水,生活着多种鸮形目鸟类(统称猫头鹰),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斑头鸺鹠和领角鸮,被发现的绝大多数都是这两种。猫头鹰大多是夜行性的,平时很难看到,但五六月份就不一样了,这是猫头鹰幼鸟出巢学习生存技能的季节。
李烜介绍,肉食性猛禽的幼鸟成长缓慢,一般都需要亲鸟喂食两个月甚至更久才能离巢。在此过程中,小猫头鹰的生存技能学习也得同时进行,所以它们往往在飞行能力不强,甚至在还不能飞行时就开始“实习”了。
为了尽快自立,小猫头鹰没日没夜地努力。可是它们飞不好,体能不足,御敌意识不够,累了就地休息,不知道怕。不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猫头鹰宝宝是安全的,因为它们的爸妈正在暗中护卫。
李烜还特别提醒市民,千万不要把健康的幼鸟带回家。因为小猫头鹰并不像我们看到的那样脆弱。就算不会飞,它们也可以用爪子和钩嘴攀爬回到树上,回到家中。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如果你选择“救助”小猫头鹰,那是好心办坏事。
首先这是干扰了猫头鹰家庭的正常生活和习惯;其次,一般人也根本没有能力照顾小猫头鹰,离开父母的小猫头鹰很难成长。所以说,遇到小猫头鹰,最好的选择就是不要管它,因为它的父母就在附近。当然了,如果发现小猫头鹰有严重的外伤,或者明显状态异常,那另当别论,不过依然需要由专业的机构来操作。
■新闻+
中国所有的鸮形目鸟类(统称猫头鹰),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任何人不得饲养、破坏或伤害,否则涉及违法犯罪将严肃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