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吕恺
“妈妈,我的水杯在学校不见了,你再给我买一个。”“老师,我的课本今天忘记带了!” “我的红领巾忘家里了,得赶紧去校门口的小店再买一条!”……这样的场景,相信很多家长都在生活中遇到过。孩子时常会出现马虎大意、丢三落四的小毛病。特别是上了小学后,家长总要时不时去学校送书本、绳子等物品,孩子有时候带出门的水杯、雨伞也经常忘记带回来。小到文具、体育用品,大到校服、书包,孩子丢三落四的情况该怎么解决呢?一起来听听家长、老师怎么说。
不同阶段的孩子
都有这样的“坏毛病”
从橡皮到笔再到试卷和绳子,说起孩子丢三落四的情况,家住市区的陈女士就一肚子气,她的儿子今年读二年级,进入小学后,总是丢东西,虽然不是什么贵重的,但经常性地丢,让她十分“头疼”:“这马大哈的毛病,我真的不知道该让他怎么改?”
由于陈女士和丈夫工作比较忙,孩子的接送主要是爷爷奶奶帮忙的。她坦言,家里因为“隔代亲”造成的“溺爱”问题,夫妻俩和长辈争执过好多次,但效果甚微。“都是一些很普遍的问题,孩子的事情,老人总是帮他做,在长辈看来这都是正常的应该的,他们总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后自然会好起来,不再丢这丢那了。”说起这事,陈女士不知如何是好。她也明白,现实并非这样,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更应该积极地引导和配合,不能只求在学校的学习和改变。
据陈女士回忆,她儿子刚读小学一年级时,学校给孩子发了校徽,刚发的那天下午,爷爷去接儿子时,就说校徽没有了。“因为学校要求同学们把校徽别在胸前入校,不然不让进校,好在班主任有备用的,我让老师又给了他一枚。”陈女士说,她还私信班主任,让老师告诉孩子要保护好校徽,否则要接受小惩罚。
等到第四天,校徽又多出来一枚,这让陈女士一家哭笑不得。在这之后,陈女士的孩子渐渐出现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一天晚上,他爸爸在和他一起整理文具盒时,发现前一天刚削好的三支铅笔只剩一支了,两块橡皮也只有一块了,第二天,孩子回家告诉奶奶,他的水壶不知哪里去了……那几天我真的是很无语。”陈女士说。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各个年龄层的孩子身上。日前,记者在市区一中学采访时,看到校门口的保安室里就摆着各种各样的物品,保安大叔表示这些都是当天家长送过来的书本、绳子、绘画工具、乐器等。恰巧,一位妈妈匆匆忙忙下车跑到保安室,将一本科学书和练习册装在袋子里,袋子上贴了一张写着姓名班级的便签,跟保安说了下就放在保安室了。
这位妈妈告诉记者,孩子“健忘”的毛病是从小就养成的。“孩子像他爸,性格慢吞吞的,做什么事都是不紧不慢,以前小学时就爱丢红领巾、笔、练习本,我们说她骂她都不理会,也拿她没有办法,希望她成熟后慢慢把这个坏毛病改过来吧!”这位妈妈感慨道。
家长不要什么事都“包办”
让孩子自主承担责任
面对孩子丢三落四的坏毛病,虽然很多家长感到心累,但面对实际生活常常只能跟在孩子后头做“善后”。“家长发现孩子存在丢三落四的情况时,不妨先从自身找找原因,自己是否存在为孩子‘包办’的情况,有没有存在怕孩子太磨叽就自己帮孩子做一些整理收纳的工作呢?”浙江省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丽水市德育名师刘雪忠表示,丢三落四的问题不少孩子会有,但家长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同。
“像我知道一些孩子弄丢了东西或者把作业书本忘在家里时,及时补救的人永远都是家长,我觉得更应该让孩子明白这是他自己的事情,家长应该大胆地放手,让孩子承担一定的责任,从而培养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刘雪忠表示,之前他就碰到一个同学没有把书本带到学校,家长跟他解释,孩子的书包都是家长在帮忙整理,前一天晚上因为有应酬没有及时整理,才导致孩子忘记把书本带到学校。
除了家长的“包办”,刘老师表示,虽然学校的老师会教同学们如何收纳整理,但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往往很难快速理解条理性和责任意识。这时,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可以让孩子从小学习整理玩具和书包。
刘老师介绍,在幼儿园阶段,老师也有此类的教育引导,家长也要多和孩子一起收纳物品。“最基础的就是整理玩具了,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在玩玩具时,拿出来多少就要放回多少,确保无误后才能继续玩其他玩具。”刘老师说,经过几次的收纳整理,孩子就会渐渐养成习惯,形成一定的习惯意识。
等到了小学阶段,再培养孩子更多的收纳习惯和责任意识。比如在睡前,家长和孩子一起收纳第二天要带到学校去的东西,并记录物品的数量,第二天放学回家后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遗失。同时,制定一个规则,如果有遗失给孩子一个小惩罚,一周内都没有遗失给予一定奖励。
“这些方法虽然看上去比较麻烦,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出成绩’,但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收纳整理能力方面还是很有效果的,父母应该坚持跟孩子一起做一段时间,才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规划意识,这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刘老师说,孩子对物品的认知度也是对知识的关注度、专一度和注意力的体现,通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孩子或许就能改变丢三落四的坏毛病了。
同时,刘老师也提醒家长,习惯的培训不是一蹴而就的,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有相关的规则约定,陪伴孩子一同面对,这样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