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现在平常吃的比四十几年前过年还要好,一般不太会特别地去追求吃什么,因为日常想吃什么基本能吃到,也吃得起。但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与家人在立夏这天还是焖了立夏饭,煮了立夏汤,中饭后还为在家的每个人都称了体重,实实在在很有仪式地过了一次立夏节。
立夏,是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古时按农历划分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这些节气在农耕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指导帮助农民农耕生产,并取得丰收,保证食物获得。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告别春天,夏天的开始,又称“春尽日”。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立夏,又是一个节日。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以致成了一个重要的民间节日。立夏这一天,许多地方有吃立夏饭、喝立夏汤、称体重等习俗。
当然,以前的农村,物资匮乏,许多的节气习俗都离不开吃,其实也就是平时过得很艰辛,借节气尽量筹措一些好吃的犒劳一下一家老小。而小时候的一些习俗,现在我们这一代不论生活在城市乡村,都是尽量保留着,也就是留着一些仪式感。
吃立夏饭。以前,这餐立夏饭在一年中也是很期待的。记得小时候,农村人对立夏节都还蛮重视,哪怕日子再艰辛,在这一天,家家户户只要还过得下去,都得好好焖上一锅立夏饭,庆祝一番,犒劳一番。缙云的立夏饭,一般要求有腌肉、蚕豆、芥菜和笋。而且有些物品不仅仅是物品,还是寄予了深刻的含义的,比如蚕豆就希望明目,眼睛明亮,笋是接脚骨的,有利于上山下田干活。立夏时毛竹笋已过了季节,生活在山区自有办法,都是上山找小竹笋,而山上小竹笋是很丰富的,有红壳笋、石竹笋、笔头笋、苦竹笋,前三种为佳品,苦竹笋一般是不要的。大多是早一两天家里有个人去山上找,都能找回一背篓回来的。芥菜也要特意留几棵,因为从季节上来说,都是过了的。腌肉基本每家都会有,那时节新鲜肉很难有,腌肉是家家过年时都要备一些的,春节前家里有猪杀的,自然有腌肉,没猪杀的,也会在买来的肉中留几斤腌起来备用。蚕豆虽然种得不多,但为焖锅立夏饭会留有一些。小孩子在快要到立夏时,都是很期待立夏节快点到来,为的就是那餐香喷喷的立夏饭。只是作为父母,为焖这锅立夏饭,倒要为它忙碌好几天。
立夏饭一般都是中午吃,吃好立夏饭接着的就是称体重,大人小孩围着一杆大木秤,两人抬着,一人把秤,轮番称重,嘻嘻哈哈,快乐一番。
立夏称体重,也是有讲究的,那根抬杠不能用实木,而是特意用毛竹,意为中空,可以当吹火筒吹小孩子快快长大。一般的农村小孩,力气不小,也不需要其它物体,双手在那秤钩上一挂就可以称了。很小的就需要一只簸箕,让小孩子坐在那簸箕里称,那样需要减去几斤簸箕的重量。把秤锤绳子的人是要一个懂世道的人,需要事先估摸被称者的大概体重,秤锤绳把在估计体重里面的秤星五六斤的地方,当被称者身体悬空后,拉住秤锤绳,然后慢慢往外推出去,到这位被称者的体重快到秤上准确体现的地方往里一点点停住,让秤杆高高翘起不往下滑为准,不能把秤锤绳拉到太外面,发现不对了再往里拉,说那样会影响这小孩今后的快快长大。农民的习俗,小孩子正在长身体的时候,长得快才好,秤杆高高翘起,表明仍会快快长大。当然这些都是那时的愿望,物质匮乏,大多吃不饱,小孩子长得慢,肥胖基本没有,都是希望小孩子长得快些,以示健康成长,也希望早点为家里干活出力呢。
小孩子高兴的事还有一件,就是半下午时可以吃到立夏汤。这立夏汤也是一年就吃这么一次的,所以得格外重视准备,吃的人也格外珍惜。立夏汤原料大多是农村里自家能种出来或者可以找得到的,诸如栗子干、赤豆、薏仁、鸡蛋,家境好点的还要买点桂圆干、红枣干,没有的也没关系。那栗子干,在农村就有许多种,有板栗的自然是用板栗干肉,没有板栗干肉的就用锥栗干肉,都没有的也难不倒,自有山上野生的茅栗干肉。我吃过的立夏汤,倒是觉得茅栗干肉更好,因为那些茅栗干肉只有豌豆大小。那茅栗是生长在高山上的,完全野生,要到秋冬时节板栗锥栗都采收完成过后一段时间才能去山上采收回家,需要不怕辛苦才能采收得到。完全成熟的茅栗干肉,味道比之板栗锥栗都要好。而且如果采摘时机合适,味道真的很好,只是现在很难再见到茅栗了,一是山上都没人伐薪,茅栗树都被其它柴草遮没了,二是再没有年轻人如我们那时因物资缺乏而去找这些野果了。
从农村走出来,或者以前就是农民的我们,对农村,对农俗既有记忆,也有感情,但是对于出生成长于城市的下一代,对这些都已很淡漠了,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想,再过若干年,或许如立夏这些节日都会成为哪一级的非遗项目,要靠行政手段促使人们记忆,但这也要我们这一代人现在就要努力去记忆和传承,不然就会淹没在历史之中,那是可惜的。
(市区 丁子洋 6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