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吴启珍 通讯员 罗嫣婷
本报讯 又到“蚕豆病”高发季。就因为吃了几颗蚕豆,近日,松阳一名7岁男孩被紧急送医抢救。
民间素有“立夏尝三鲜”的说法,其中“地三鲜”就包含蚕豆。但蚕豆不是人人都能吃的,就在前几天,市中心医院接收了1名7岁的“蚕豆病”患儿,而导致发病的就是几粒蚕豆。
据患儿的奶奶刘阿姨讲述,5月2日中午,她烧了一碗新鲜蚕豆炖咸菜,孙子小展(化名)也跟着吃了几颗。从来没吃过蚕豆的小展(化名)吃得津津有味,当时并未出现什么异样。
可到了第二天,小展突然脸色发白,体温达38℃,还伴有呕吐、腹痛等症状。家人急忙将小展送医治疗,吃了治疗肠胃炎的药物后,小展呕吐、腹痛症状有所缓解。
5月4日,小展仍有发热症状,而且脸上苍白加重,精神也很疲软,家人急忙将他送到市中心医院就诊。
入院后,医生检查发现,小展的血红蛋白只有50g/L(正常儿童为110~160g/L),是急性溶血的症状。经仔细化验,并结合小展酱油色的尿液和此前食用过蚕豆的情况,医生确诊其为“蚕豆病”,医护人员随后紧急开展了输血、碱化尿液、补液等措施。
所幸送医及时,5月7日,小展已康复出院。
■ 什么是“蚕豆病”?
市中心医院主任医师、儿科副主任方静告诉记者,我们俗称的“蚕豆病”,有一个官方名称——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这是一种遗传性血病,根本病因是G-6-PD基因突变,是由于红细胞内先天缺乏G-6-PD这种酶引起的。男性多于女性,10岁以下男孩最多见。
■ “蚕豆病”有哪些症状?
方静介绍,“蚕豆病”患者一般在食用蚕豆或其制品后数小时至数天后(大多在1—2天内)发生急性溶血,潜伏期越短,症状越重,主要表现为急性血管内溶血,轻者仅有轻度溶血,不伴有黄疸和血红蛋白尿;重者可在短期内出现溶血危象,表现为迅速贫血,伴有黄疸及血红蛋白尿,常出现畏寒、发热、恶心、呕吐、口渴、腹痛、腰痛等。
扫码看新闻
■ “蚕豆病”如何防治?
“蚕豆病”是一种遗传疾病,目前并无治愈措施,重在日常生活中的预防。
对于家长来说,首先要明确一点,自己的宝宝是不是“蚕豆病”患者。目前,G-6-PD缺乏症已列入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宝宝一出生便可接受检测。
若是孩子确诊为“G-6-PD缺乏症”患者,父母日常应做好保护措施:
1.在蚕豆传粉和成熟时,家长要注意避免带孩子到蚕豆地;
2.慎用杀虫剂,其中可能含有容易使血液溶解的成分;
3.购买樟脑丸不可选择含萘的产品,最好不用其来驱虫,强力无比膏(无比滴)、冬青油软膏、臭丸、紫药水、颜料等用品也应禁止使用;
4.现在使用蚕豆做成的各类食品花样繁多,不要给孩子吃蚕豆及含蚕豆成分的食品。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地域不同,大家对蚕豆的叫法也不同,丽水人习惯将“蚕豆”称为“罗汉豆”,把“豌豆”称为“蚕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