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桑榆常青

  瓯江是丽水人民的母亲河,绵延八百多里,穿越千山万岭,日夜奔流不息,滋养着两岸繁衍生息的城镇村落,滋润了千载沧桑的风土人情。它从山中来,回归大海去,在旖旎的自然风光中,多少文人墨客徜徉于瓯江山水之间,写下一首首诗篇,传诵至今,让瓯江山水诗路闪耀千古。

  我认识瓯江整整六十年,儿提时代,因为它夏季静谧安详的水流,舒缓清浅的卵石溪滩而忘情地戏水于江中;也因为每年的小满时节,洪水泛滥向城里倒灌,多少次洪峰过境,洪水漫过城门,淹过卢镗街,直逼中医院,与小伙伴赶热闹而发出的惊呼。那时候的瓯江在我眼中就是一条变幻无常的河流。

  参加工作后,经常穿梭于瓯江流域的城镇,见识了溪谷两岸雄峰耸立,谷底水流激荡。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3573座,其中记忆最深刻的是龙泉的凤阳山黄茅尖、庆元的百山祖,它们分别是浙江第一、第二高峰,站在顶峰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更多时候看到的是小溪流域风景旖旎、山清水秀,植被茂盛,村落坐落其中犹如世外桃源。这些古村落穿越历史尘烟,从容地走到人们面前,赋予瓯江山水诗境浓郁的烟火气息。然而那时候的我觉得眼前的山水风光无限,只是冲淡一些一地鸡毛的工作生活压力而已。没有把松涛起伏、绿草茵茵、芦花摇曳、卵石闪金、梯田稻浪、炊烟袅袅与诗联系起来。

  真正认识瓯江却是在退休以后。为了追逐梦想中的“诗与远方”,加入了各个层级的诗词学会,通过写诗遍走星罗棋布的山水村落,与古道、古寺、古塔、古桥、古屋、古堰为伍,寻觅大水门的城墙、处州小巷的青石板、刘祠堂背的斑驳、瓯江之畔的应星楼、南明山上历代文人墨客留存下的摩崖石刻、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通济堰等等,让这些令人心驰神往的江南古迹存心中。通过学诗结识了历代为瓯江山水咏叹的诗人,据不完全统计,瓯江沿线诗词文人留下了山水诗篇11200余首,其中就有谢灵运的《夜宿石门》、彦谦的《游南明山》、李白的《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刘禹锡的《松江送处州奚使君》、王维的《送缙云苗太守》、孟浩然的《送友寻天台山过缙云》、陆游的《少微山》、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秦观的《好事近·梦中作》、苏轼的《留题仙都观》、张玉娘的《采莲曲》、汤显祖的《青城山》等等流传千古的不朽诗篇,无不让人感到惊叹。在诗意的画境中穿行,与李白、叶绍翁对话;在画境的诗意里行走,和谢灵运、秦观同游。在诗意中随同大自然一起呼吸,在山水中享受传统诗词独有的魅力。八百里瓯江有着诉不尽的风土人情、道不尽的人间沧桑、写不尽的诗情画意。这就是“瓯江山水诗路”,一条自然与人文相互融合的顺着瓯江延伸的山水文脉之路,让我渐渐地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其实让我如此入迷的还有当代诗人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故事。秀山丽水正孕育着以中华生态诗为特色的瓯江诗派。“瓯江诗派”在时代的感召下应运而生。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机制逐渐完善,诗词氛围浓郁,诗词队伍壮大,瓯江诗派借着八百里瓯江的滚滚波涛,已经扬帆起航。用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林峰的话说,瓯江诗派的曙光已经在吴越大地上冉冉升起。丽水诗人群体创作的大量的本土自然山川、乡村田园、风土人情的新时代的山水田园诗,为瓯江诗路建设增添了一抹抹炫丽的时代亮色,为“诗画丽水”的人文底蕴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庆幸的是我虽错过了瓯江诗派闪亮登场之时,却在它壮大发展之际融入了这支队伍之中。借瓯江山水之依托,颐养浩气,摒弃俗气,奋然而起,用手中的笔,缩写时代风云,速描山水诗画,把瓯江山水的美景变成诗词作品向外传播开去。我心中的诗与远方正在渐渐地明朗,也许这就是我今后生活追逐的目标。

  (市区 程丽平 64岁)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2-05-06 2 2 处州晚报 content_311285.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