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母亲九十岁了,没上过学,现在也能认很多字,尤其记了不少农谚和乡村山歌。没读过书的老母亲常会念一些农村天气谚语,有些还是长期天气预报呢。
今年春节前,老母亲对我说了年节期间的天气,回头看还是很准的。去年腊月上旬她就说:“初二三四见星月,初五初六有雨雪。初五初六没雨雪,年里年外落(雨雪)一个月。”
我在岗位时总是忙,对于她关于这些长期天气预报的农谚,听过了也就放一边了,没有记在心里,更没有去验证。
退休了,有闲心来验证一下老母亲用农谚作长期天气预报。去年腊月是2022年的1月,日子基本对应着,腊月初一就是2022年1月3日,壬寅年正月初一就是2月1日。查验了整个1月和2月,都是阴雨、雨夹雪的天气多。1月只有1日、2日、3日、4日、12日真正出过太阳, 2月的上中旬只有5日、16日出过太阳,其余日子不是阴就是小雨和雨夹雪,虽然高山的积雪和冰挂让难得见到雪的南方市民们欢天喜地欣赏一番,那是另一种收获。下旬一直到24日开始连着晴了几天。
农谚,是农耕时代的人们几百年几千年来长期观察、日积月累总结出来的,大多是非常准确,而且在指导农民的农业生产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这类农谚,一年四季都有。
春天的就有“春寒多雨水,夏寒断水流”。春天如果有寒潮来,感到寒冷,一定是雨天。前段时间丽水的气温升到了26-29℃,天气预报又是天天在说明后天下雨,而家里堆了去冬和春节以来的冬衣,洗不洗这些衣服?很多人都在犹豫,我们就大胆地洗了,结果,在预报下雨、阴天的这些天,丽水天天艳阳高照,我们洗的衣服都晒干收藏了。之所以敢洗衣服,就是记住了“春寒多雨水”的农谚,逆向思维,这么暖和的春天是不会下雨的。过了好些天,冷空气来了,降温很大,这时,我知道真的要下雨了,我们的冬衣也洗晒好了。
春天的农谚还有“未到惊蛰先打雷,四十二日雨水灾”。惊蛰节气没有到,如果听到雷声,那么这个春天也将雨水不断。今年的惊蛰时没有打雷,看看整个雨水是否会太多。什么时候天气真正暖和,可以完全收藏好冬衣呢?要注意“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我就遇到过好几年清明节当天下雪的,只是现在全球变暖,这样的极端天气很少见而已。
夏天也一样有农谚,“雷公先唱歌,有雨也弗多”;“夏至响雷公,塘底好栽葱”。南方的夏天,雨水特别宝贵,天气炎热也希望下点雨,这时听到雷声都很高兴,巴望着下雨,但是往往是“雷公先唱歌”,真是应验了那句“只闻雷声不见雨”,就是没雨下来。“夏至响雷公,塘底好栽葱”,更是很形象地说明夏至节这一天如果听到雷声,多半接下来是要旱的了。
快要到秋天时,农民们特别注意立秋这一天的天气,因为这一天的天气,直接影响着下半年的收成。“雨打秋,件件收,雨打秋头廿日旱,过了廿日烂稻秆,雨打秋尾巴,大水满人家”。农民都盼望着立秋这一天下点雨,这天下雨预示着会有好收成。立秋头一天和后一天下雨,都是会有雨水成灾的天气,农民们不喜欢。
每个地方每年都有不一样的无霜期,霜来得早晚,直接影响秋季农作物的收成。没有长期天气预报,农民就看天气现实。“霜降不降(霜),廿日稳当”。只要霜降节气这一天没有打霜,农民就会很高兴,这一年的农作物收成就不会差,还有二十天的无霜期,在种秋粮时就预算好,再有二十天,秋粮肯定能成熟,保证有不错的收成。
再比如,对于冬至节气的来临,于公历来说,年年对应的都是那些时间,基本不变,但对于农历来说,年年岁岁都不同,于是就有了冬至节在“月初、月中、月尾”了。问题还在于,冬至节处于不同的“月初、月中、月尾”,神奇地就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冬令气候,只是现在我不知道用什么科学的道理来解释。
农谚是这样说的,“冬节头,卖了被买牛;冬节尾,卖了牛买被”。意思是说,冬节这一节气,对应于农历的月初,这一年的冬天是很暖和的,可以“卖了被买牛”,准备来年种出好庄稼吧;如果冬节这一节气对应于月尾,则是天气很冷,需要“卖了牛买被”,要做好防寒防冻准备。
去冬,其实天气还是不错的,晴天多,温度高,人是舒服的。当时我也曾预计,冬天暖和,春天会倒春寒哦,那时再冷呢。这似乎被我说准了,到了2月19日,春节过了快20天了,立春也过了快半个月了,还是预报雨夹雪的天气,感觉到真正的冷了。中央气象台也在总结,去冬气温比常年平均温度高1.9℃,而今春的气温将比常年平均温度要偏低。春节后的雨雪天气,一时也不会停,其实农谚里都有的,“雨夹雪,落弗歇”。
老母亲时常念叨一些农谚,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没什么人注意了,但如果重视它,仍旧能发挥作用。
(市区 丁子洋 6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