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虽然已经走了,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对我们的爱,爱得特别深沉。母亲生了我们姐妹俩,按当时计划生育政策,还可生第三胎。大队干部多次跑到家里劝父母再生个儿子,可父母思想很开明,都说女儿、儿子一个样,有女就有儿,从来没有重男轻女。
《淮南子·缪称训》有言:“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人到中年,感慨颇深。
小时候,没有乐器,父亲就给我们拉二胡、吹笛子和口琴,给我们带来艺术的熏陶,那是他的最爱。据母亲说,村里有文工团,父亲在后台看看问问自然就学会了,无师自通,可惜我五音不全,没有遗传父亲的这一优秀基因。小时父亲拉的悲伤的《二泉映月》、高亢的《步步高》《马赛曲》,记忆犹新。
小时候,家里没有摩托车,父亲用永久牌自行车驮着我们、母亲扛着长条凳,去看电影。那个年代,看电影是我们最大的乐趣,地质大队、农科所、白云山脚的部队驻地、大队会堂等,经常会放映电影。《渡江侦察记》《狼牙山五壮士》等影片都是小时就看过,故事情节永远不会忘记,看电影的场景历历在目。
小时候,家里没有太多的书籍,父亲就给我们讲《水浒传》里的宋江、武松的故事。父亲存书不多,所以对书特别爱不释手,还包上书皮,怕弄脏了封面封底。有次舅舅借了《水浒传》去看,不小心弄脏了几页,被父亲奚落了一番。父亲嗜好看书的习惯,无形中激发我们姐妹读书的好习惯,虽然谈不上书香门第,但也算闻到一点书香。
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机,父亲就让我们听收音机。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们通过堂叔的关系,花了二十多元钱买了一台枣红色的有四只脚的机型较大的收音机,当时来家里看、听的村民络绎不绝,很是羡慕。中央广播电台是我们必听的频道,通过收音机了解国家大事,爸爸更是成了“百事通”,特别是天气预报节目及时告诉大家。父亲的这一好习惯,我们至今保留。我家女儿也是听着收音机长大的,她既晓天下,又跟着电台学到标准的普通话,真是受益无穷。
小时候,家里没有电风扇,父亲用蒲扇给我们带来清凉。以前经常听奶奶说起,我小时候特别怕热,夏夜很难入睡,父亲爱女心切,就不停地摇着蒲扇,直至我入睡。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家里买了一台台式的电风扇,当然父母肯定是让我们先纳凉。
小时候,没有钙片,父亲就在饮食上给我们姐妹调补。父亲是赤脚医生,从小就特别重视我们的身体,变着戏法让我们尽量吃好的。他喜欢钓鱼、抓鱼,而且手艺特好,基本上是没有空手回来的,因此我的身体素质也比一般的同龄人稍强,这和小时候的饮食有关吧。我也传承了父亲的这一习惯,重视家人健康。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有收音机、自行车、电风扇可谓是小康家庭了,这样的生活环境已经算是优越了。在当时,和同龄人相比,真是幸福之至。
从小在爱的环境下成长,汲取了爱的养料,造就了我们开朗、乐观、积极、热情的个性,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颜之推曾说过,“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也”。父亲生病六个半月,母亲精心照顾,我们做儿女的也竭尽全力。特别是我先生日夜陪护父亲三月整,夜里给父亲足部按摩十多次缓解喘气的艰难,虽然不能挽回父亲的生命,但让父亲心满意足,正应验了“有女就有儿”的说法。
《诗经》有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意思是父母生我养我,拉扯我长大,呵护备至。我想好好报答,但父母的恩情如天一般,大而无穷,怎么报答得完呢?
仅以此诗句来表达我对父亲恩情无法报答之情,唯有努力行善来报恩,行善积德也是孝,愿父亲在极乐世界普渡众生,就像当年的治病救人。
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您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我的老父亲。
(市区 蓝优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