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光盘”对我们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来说,早已经是一种生活的习惯了。我常在饭后收拾碗筷时,看到小孙女吃过的饭碗里留下来的剩饭剩菜,就会不自觉地把它给吃了。有时夫人会调侃地说:“你就像个垃圾桶。”我也会说:“你忘了我们过去那个吃饭舔钵的年代了吗?”
说起那个吃饭舔钵的年代,还真令人有一种辛酸的感觉。依稀记得那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约莫四五岁,开始有点知道事的童年。那时农村也搞大食堂,大人小孩吃饭都是用饭钵蒸饭吃。饭钵是一种比较粗糙的陶制容器,只在里层全部上釉,外面只有上半部分上些薄釉,整个看起来黑不溜秋的。那时正值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粮食异常紧缺。给我蒸饭吃的是一个小小钵,蒸半钵饭,饭里米很少,更多的是番薯、番薯丝或者黑乎乎的番薯叶。就是这样的饭还是经常难以果腹,我们做孩子的就每次吃完了钵里的饭,还要用舌头把粘在饭钵上的饭渣舔干净。在那个粮食异常紧缺的年代,我们还吃过蕉藕根、蕉藕秆、毛芋叶茎、葛根、蕨根、剥了豌豆的荚壳外皮、玉米芯,等等,只要是能充饥的都拿来吃。
后来撤销了大食堂。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农村粮食依然紧张,每年上半年都常闹春荒,要靠国家的返销粮来度过春荒季节。记得我十岁前,家里兄弟姐妹多,粮食也很紧缺,一年到头,除了过年四天(家乡遂昌的春节是过四天的)能吃上白米饭外,其他日子都是每天早餐吃用米汤煮的玉米糊、大麦面或荞麦面,中午吃的就是番薯丝饭,晚上基本上是吃粥。有一年,冬天连续十多天下雪,出不去,家里米不多了,大家都在家里,就每天焖萝卜丝饭吃,吃到后来,一闻到萝卜味儿就让人反胃,这种感觉至今仍记忆犹新。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粮食问题才好起来,直到九十年代初取消了粮票,吃饱饭才变得不成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说:“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对贫困有着切身感受。经过一代代接续努力,以前贫困的人们,现在也能吃饱肚子、穿暖衣裳,有学上、有房住、有医保。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是啊,现在我们虽然已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但我们仍然不应忘记昨日的苦难。一定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倡导的“光盘”行动,厉行节约,爱惜每一粒粮食,拒绝餐桌上的浪费,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并教育好下一代,传承好家风,永葆我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美德。
(市区 雷法全 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