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桑榆常青

  高湖位于青田县的西北面,距县城约25公里,处在十二都港的河谷平地上,依山傍水,自然条件较好。季氏为村中大姓,也即村民以季姓居多。季氏祠堂为典型的青田乡间祠堂建筑,其后院后廊墙壁上排立有三通刻于元代的石碑。其中一通石碑仅剩一截残体,已不知其所刻内容,另外两通,碑额浅镌精致双龙图案,稍高的石碑碑额刻着篆体字“季氏湖山义塾之记”,稍矮的石碑碑额刻着篆体字是“季氏湖山义塾后记”。从题目来看,两碑所记的“湖山义塾”是同一件事情。

  “湖山义塾”是季谦约于元至正十年(1350)在高湖村创办。据《季氏宗谱》记载,季谦名为思谦,是高湖季氏第九世祖,曾经担任过恩州学正。致仕回乡后看到村里贫家无钱供子弟上学,而富人只知多留财产于子孙,并不重视子孙的学业教育,甚是担忧。为让家族乡里子弟读书明礼,倡导重教轻财之风尚,决定出资在高湖创办一所义塾,让乡里子弟能免费读书。为此,季谦专门在自家宅院旁边兴建了一座有堂厅、斋舍、廊庑、院落的学馆,延请了名师教授学生。并购置良田作为学田,以田租为学馆的开支费用。高湖又名湖山,所以这所义塾被称为湖山义塾,是青田县有史以来第一家义塾。

  后来有位名为洪应求的青田人到了杭州,把季谦办义塾之事告诉了在杭州担任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的刘基。刘基为季谦的善行所感动,于元至正十年(1350)夏五月,写下《季氏湖山义塾记》,并在文中解释了作文的原因:“邑人洪应求道其事于予,且请为之记。予既乐乡里之有善人,而又嘉洪生之乐道人善也,故善而书之。” 更重要的是刘基在文章里赞同肯定了季谦的“教育思想”,即要使受教育者“大则修身齐家以用于时,小亦不失为乡里之善士”。培养子弟或让子弟读书的目的不应只为一个很大、很崇高的理想,将来能“治国平天下”成为“济世之器”;只要学文知礼,即使不能干大事就是在乡里做一个和善之人也很好,这非常符合客观实际。不是每个人都能把书读好,有机会有能力去治国平天下,但是,读书明理,当个好人是必须要做到的。《季氏湖山义塾记》收录于《诚意伯刘先生文集》和《季氏宗谱》中,是目前已经发现并能够确定的,刘基为青田写的唯一一篇文章,弥足珍贵。

  当时,刘基的朋友,丽水高溪村人叶琛正在青田担任县尹。叶琛认为季谦办义塾,刘基写文章,为好事配美文,是乡里教化的绝好题材,应当刻石立碑加以宣传。还亲自为此题写碑额“季氏湖山义塾之记”,并请永嘉县丞、丽水林宅口村人林彬祖用楷书誊写刘基的文章用以刻碑。

  时任青田县尉的蒋璘向叶琛建议,应该再为湖山义塾写一篇后记,由他请丽水县尹王铨撰写,阐发“伯温之所不及云”;并请国史院编修官郑镇孙(青田人)誊抄刻碑;碑额由福清知州项棣孙(丽水瀑泉村人)篆写。叶琛显然是接受了这样的建议。两通石碑刻好就立在湖山义塾之旁(移到季氏宗祠是后事)。

  为湖山义塾写记立碑,一众精英共襄盛举。涉及青田、丽水、永嘉、福清四个州县及省城、京城的官员;“浙东四先生”中的两位(刘基、叶琛);元代丽水和青田籍进士六位中的三位(刘基、项棣孙、林彬祖),可谓汇聚了青田、丽水两地一时的顶尖人物,阵容豪华。这样的文化盛况比较少见,称之为“青田文化教育历史上的第一盛事”并不为过,也可以称作是“处州历史文化教育第一盛事”。

  (青田 孙红华 59岁)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2-02-17 2 2 处州晚报 content_301604.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