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江明(松阳)
南宋绍兴八年(1138)五月的一天下午,丽水县丞赵学老正和攒典商量事情,知县薛良朋施施然走了进来。
“叩见大人。”赵学老和攒典赶紧给薛良朋施礼。
“免礼,免礼。”薛良朋挥挥手说,“赵大人忙着呢?”
“没事,没事。大人请坐。”赵学老一边把薛良朋让到首座,一边揣测他的来意。知县在县衙大堂后的中间廨署办公,县丞廨署在东边,典吏廨署在西边。平时有事,薛良朋都是让师爷过来叫他的,此次纡尊降贵不请自来,肯定有特别重要的事情。赵学老暗暗地使了个眼色,攒典寻个借口避了出去。
“赵大人知道吗?新任处州知州到任了。”薛良朋慢条斯理地说,“今日上午本县去拜见了他。”
“哦,知州大人……”赵学老半欠着身子,等薛良朋把话说下去。新知州到任,处州下属知县前去拜访,实属正常。但薛良朋上午拜访,下午就到县丞廨署,赵学老觉得他应该有别的事情要跟自己说。
“知州是扬州的王褆大人。”薛良朋皱了皱眉说,“不知赵大人听闻过他没有?”
“是不是政和年间的丽水知县王褆大人?”赵学老问。
“对,就是他。”薛良朋感慨地说,“二十年前知丽水县,二十年后知处州。”
王褆于政和年间(111-1117)任丽水县知县,铁腕治县,令行禁止,使命必达,令县衙上下风气大变,胥吏们不敢偷奸耍滑。王褆为人贤明而诚笃,仁爱而宽容,关心民生疾苦,赋役均平征取。通济堰渠被社坑山水砂石堵塞,王褆采用助教叶秉心的建议,采石桃源山,亲往督运,作石函渡山水。又修斗门,疏浚堰渠。西乡百姓立祠纪念。
“知州大人非常关心西乡水利。”薛良朋微笑着说,“西乡不仅是丽水县赋役首要地,也是处州赋役的关键所在。”
知县薛良朋这样一说,赵学老明白他来找自己的原因了。处州其他属邑远离州城,山水阻隔,天高皇帝远,惟丽水县与州城交集,在知州的眼皮底下,知州又曾任丽水知县,何况他又是一个令约政严的人。
“大人有何吩咐,但请明示。”赵学老站起来说。
“赵大人辛苦一趟,去西乡仔细巡一巡堰渠。”薛良朋也站了起来,“回来后拟一份文告给本县。”
“下官职责所在,当责无旁贷。”赵学老当即应承说。作为县丞,职掌常平、农田水利以及催理税赋等,上任后,他曾去过西乡,也了解通济堰渠自王褆治理后,一直风雨无虞。但既然知县吩咐,自己当殚精竭虑,提供一份细致的报告,让他去向知州王褆汇报。
翌日,赵学老收拾好一应物什,与攒典乘船前往西乡。临近中午,船靠碧湖埠头,赵学老弃船上岸,到乡绅纪仪怦家歇息。纪仪怦家在碧湖街道,丽水县衙的官吏到西乡,都憩息在他家里。纪家宅院广阔,纪仪怦父子在西乡享有人望。赵学老此前来过纪家,与纪氏父子相处甚洽。
“纪老哥,又来叨扰了。”赵学老亲切地对纪仪怦说,“此番奉知县大人令巡堰,或许耗时较长。”
赵学老就将巡堰的计划讲了一下。前次来西乡,他已大致了解通济堰灌溉体系,一条干渠,纵贯西乡,自西南堰头至东北下圳;四十八条支渠,三百二十一条毛渠,密布万亩田畴;其间有大概闸六座,小概闸七十二座。此次,赵学老准备从通济堰坝出发,走遍所有的干渠、支渠和毛渠。
“赵大人请放心,老朽定将此事安排妥当,犬子也可陪侍大人左右。”纪仪怦虽年届花甲,但行事举止仍风风火火,他让管家去通知叶姓通济堰堰首来议事,又叫儿子纪规中准备出巡的船只。
“赵大人,父亲大人,干渠走水路便捷,支渠、毛渠徒步行走,费时耗力。”纪规中建议道,“可否考虑车轿代步?”
“可行,可行。”纪仪怦点头说,“路宽处以车轿代步。”
“不知大人是否会骑马?”纪规中又问,“敝乡无马,却有家驯的毛驴,可供代步。”
“纪老哥,令公子可谓考虑周详。”赵学老祖籍河南开封,自小就骑马代步,“舟船、车轿、毛驴,三管齐下,又有令公子作陪,本丞无忧矣。”
正说话间,叶堰首到了。他和纪仪怦一样,为西乡乡绅。堰首职责是朝夕巡察所有堰堤、概闸和督管各项堰务。县丞职掌农田水利,是堰首的顶头上司。
“叩见赵大人。”叶堰首进门就给赵学老下跪请安。
“免礼,免礼。”赵学老俯身搀起叶堰首,把奉令巡堰的事情告知他,并把纪氏父子的安排详细地说了一遍。
“纪兄如此谋划,周详得当。”叶堰首沉吟了一下说,“只是让令侄随巡,会不会太过车马劳顿?”
“犬子课读经年,有意宦途。”纪仪怦笑着说,“一介书生,当了解民生百态,方能为民做事。”
“纪老哥说得对。”赵学老由衷地点点头,西乡水利,为县、州民生所系,更是他职责所在。
“赵大人,小生有个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纪规中迟疑地说。
“但说无妨。”赵学老鼓励道。
“通济堰渠水系,西乡民众了然于胸。州、县诸位大人,皆来自外地,一旦有险情,某处某概,报上去也不甚了然。”纪规中边思索边说,“诸位大人公务繁忙,西乡地域又广,亲临踏勘全域殊为不易。可否借此次巡堰,画出水系图,刊刻石上,另拓印备份纸上,供大人们日常参详。”
“好主意,好主意啊。一图在手,胸有丘壑。”赵学老闻言沉思了一下,不禁笑逐颜开。在来碧湖的船上,他一路在想,此次巡堰,向知县递呈的文告要怎么写。纪规中的这个点子,可谓一劳永逸,或者说,事半功倍。以后州、县官员了解通济堰水系,或者堰首向州、县报告险情,只需按图索骥,即可一目了然。
绍兴八年(1138)七月初一,历经两个月,赵学老完成通济堰灌溉水系踏勘,并画出通济堰的水利网络形状,标明湖、塘、概所在,竹枝状干渠、支渠、毛渠以及石函、叶穴、斗门、沿途村庄等,将图刻石立碑于堰头詹、南二司马庙。另将图拓印备份交州、县馆阁保存。
明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经历元明之交战火,庙、碑不存,幸拓图留存,丽水县知县王弼、县丞冷成章重修庙宇,并刊刻通济堰图,图碑保存至今。
宋绍兴十六年(1146),赵学老升任江苏丹徒知县;绍兴三十一年(1161),擢任浙江秀州通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