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志愿服务是一面精神旗帜,更是一种文明导向,莲都区将继续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探索“全方位、全覆盖、全天候”的志愿服务模式,持续激发志愿服务内生动力,唱响落小落细、聚沙成塔的文明之歌,将志愿服务打造为文明莲都的亮丽风景和响亮名片。
现在,走在丽水街头,随处可见身穿红色马甲的小荷志愿者。他们或疏导交通、或捡拾垃圾,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志愿者活跃于城市街头
“烟头不要扔在地上,市容市貌要大家一起维护。”12月22日8点,10余名小荷志愿者爷爷奶奶分队的志愿者在市区开展文明巡查志愿活动。
志愿者从市区金苑新村小区开始,沿着周边的街道、社区捡垃圾和烟头、整理乱停放的共享单车等。
据了解,小荷志愿者爷爷奶奶分队共有700多名成员,平均年龄超过60岁。捡烟头、垃圾分类宣传、对占道经营进行劝导,并积极倡导文明交通、文明排队……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每次群里发出志愿活动时间地点的通知,爷爷奶奶们都很积极,有的还因为错过志愿服务而很懊恼。”分队队长陈爱萍介绍。
今年近70岁的郑俏华是爷爷奶奶分队的志愿者,家住金苑新村。为了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成果,她创建了金苑小分队,目前队员有30多人。吃完早饭就在小区转一转,看看哪里不干净,已经成了郑俏华每天必干的事。一旦发现有乱扔乱倒的现象,她就自己动手清理干净。
像郑俏华这样的热心志愿者还有很多。在丽水,拎钳子、穿红马甲已然成为一种风尚,“我为丽水”成为大家共同的自觉。
文明小屋365天不打烊
“实在太方便了,这里免费提供热水,还能免费充电,还可以看书。”12月22日10点20分,市民朱女士在市区纳爱斯健身广场散步时,发现手机电量不足,找到了文明小屋。
走进文明小屋,记者看到,小屋面积不大,但里面配备了包括体育器材、急救包、充电器、雨伞等常用的物资,还配备了一台微波炉,细心的志愿者甚至把针头线脑也备在了里面,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陈爱萍介绍说,这些应急物品,都是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遇到各种意外情况时不断补充进来的。
在为市民提供服务方面,志愿者也是花了心思的。在“上岗”前他们还专门接受了红十字培训,包括诸如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也要掌握。
原来,去年5月份开始,莲都区小荷志愿者先后在市区高铁站、纳爱斯健身广场、处州公园等人流密集的地方“开”出6间文明小屋。每个小屋每天上午、下午各由2位队员值守,365天从不打烊。
小屋有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同时建立了微信群,及时在群里反馈服务信息、到岗情况等。志愿者每天会写服务日记,记录服务中的点点滴滴,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收获快乐,在服务中不断成长。
不少接受过服务和帮助的市民,事后会回到文明小屋向志愿者表示感谢,“这个小屋太暖心了,方便大家,非常感谢你们志愿者!”“我对你们的付出表示感谢。”……
数字化赋能服务更精准
近年来,莲都区将志愿服务与文明实践有机融合,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便捷化、精准化、专业化、规范化,全区志愿服务事业逐渐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今,“志愿红”温暖处州大地,“有时间做小荷,有困难找小荷”已经成为莲都群众新共识和社会新风尚。
据了解,莲都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立由小荷志愿服务总队和500余支分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体系,建立由区文明委领导,区文明办牵头,各区直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一体多维”志愿服务组织机制,制定完善志愿服务项目设计、活动开展、志愿者招募、组织孵化培育等一系列制度,切实发挥志愿服务中心枢纽作用。
截至目前,小荷志愿者服务队共有注册志愿者23000余人,志愿服务总时长达128万余小时。
坚持“群众在哪里,志愿服务在哪里”,动员党员干部、团员青年、退役军人、老干部、乡贤、专技人员和有特长的普通群众,根据就近原则到实践点位报道并参加志愿服务,相继成立永晖社区、三岩寺社区、万丰片区、欣苑小区等600余支小分队,把“微网格”建到“家门口”,实现实践活动“零距离”,志愿服务“在身边”。
时代在变迁,小荷志愿服务内容也在不断“升级换代”,数字化改革融入到志愿服务中,志愿服务有了新发展。依托“莲连看”APP,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开辟“文明动态”“文明风采”“文明随手拍”等板块,实现文明实践量化、可视化。针对不同被服务对象特点和需求,整合区中心指挥系统、96345市民服务和志愿汇等平台,智能网络、电话热线、基层网格员三管齐下,建立城乡全覆盖的“百姓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菜单式志愿服务运行模式,实现全区志愿服务活动闭环管理。
志愿服务是一面精神旗帜,更是一种文明导向,莲都区将继续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探索“全方位、全覆盖、全天候”的志愿服务模式,持续激发志愿服务内生动力,唱响落小落细、聚沙成塔的文明之歌,将志愿服务打造为文明莲都的亮丽风景和响亮名片。
记者 麻东君 通讯员 张凌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