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风起的时候,正是喝米酒的最好时光。冷冷的天,回到家里,倒一碗如玛瑙般红润透亮泛青的家酿米酒,放点姜片和红糖,或者再打个鸡蛋,温温的,甜甜的,浑身暖暖的。那股暖流似乎把所有的冷气都赶出了体外,瞬间觉得被暖意包容,无比幸福!这个季节,大街小巷也是随处可以买到米酒,但总觉得不如妈妈做的好,于是也就愈发思念妈妈!
每当秋冬季节来临,就会想起妈妈酿的米酒。以前,妈妈总会把时间掐得准准的,备好糯米,选好日子,开始做酒。生活条件差的时候,没有太多米用来做酒,那酒缸是小的,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酒缸也越来越大。小时候,总是跟在边上看妈妈做酒,一是好奇,二是嘴馋。做酒时蒸的糯米饭特别香,饭熟了,妈妈会给我们捏一小团,蘸点红糖。我们就小小口嚼着,特别美味!糯米饭晾凉放入缸里,加入红曲,加一定比例的水,盖上盖子密封。记得妈妈说水的比例是酒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斤米加一斤水还是一斤半,做出来的酒是完全不同的,那是质和量的区别。过几天会听见缸里有“咕嘟咕嘟”的声音,妈妈就会很欣慰地说,今年的酒肯定好,然后掀开盖子用酒提捣几下。有时候妈妈也会让我捣一捣,再盖上盖子。妈妈说,如果很久都听不到有“咕嘟”声,有可能这一次的酒不成功,一般来说有可能是酒曲不好,或者水的比例不对。随着酒缸里的“咕嘟咕嘟”声越来越大,越来越急,那酒香也就愈发浓郁!做一缸好酒,不仅仅是喝的好,在农家看来,还是家运好不好的征兆。虽然我不太相信这其中的关联,但体会到妈妈做酒过程中的用心和仪式感。第一碗酒出来肯定是爸爸先喝,看着爸爸迷醉的表情,妈妈脸上也是溢满笑容。爸爸喜欢喝酒,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总会拿筷子放酒里沾一沾再放到我的嘴里,长大点,爸爸会给我喝一小口,到后来就是一人一杯,父女对饮。妈妈会做酒,爸爸会喝酒,或许是遗传,或许是后天熏陶,我的酒兴就是这样来的吧!
离开老家,在外读书工作,每年都能喝到妈妈做的米酒。妈妈说,自家酿的酒是补身体的,记得每天喝碗鸡蛋酒补补身子。每年农历十一月前后,妈妈就会托人把做好的酒带来。妈妈说那是头道酒,颜色好,酒好喝。那酒真的好喝,即使不放糖也是有点甜的,晚饭时温上一杯,味在嘴里,甜在心里,暖在身上。说什么陈年老酒好,我最喜欢的就是妈妈做的这种当年的新酒!
爸爸走了,妈妈老了,离开老家,来到城里,住在女儿家。自己做不了酒了,可每年白露过后,妈妈还是念叨着,可以做酒了,但是现在不能给你们做了。那份失落和无奈是许许多多远离故土,寄居他乡的人才能体会的到的!妈妈总是交代,酒要喝质量好的,不好的宁可不喝……
又是一年秋冬,又到了喝米酒的最佳季节,家里不乏有好酒,亲戚好友送的,自己托人做的,酒瓶满柜,酒缸酒满,何况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常常在外吃饭品酒,也是品尝了各种各样好酒、高档酒,可是最难忘的还是妈妈酿的米酒,那是妈妈的味道,是任何美酒都替代不了的!妈妈已经去世两年多了,每当这个季节,都会特别怀念妈妈。妈妈的美食,妈妈的巧手,妈妈的聪慧,妈妈的坚强和执念,都给我们子女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妈妈从小对我们的要求和教育也在我们身上留下抹不掉的印迹!幸好大姐学会做酒了,妈妈在的时候,总是不遗余力把自己的经验传给大姐,大姐的手艺越来越好了。俗话说长姐如母,大姐也是从小到大疼着我,惯着我。虽然家里人多,再大缸的酒也难匀分哪,可大姐总会让我喝到地道味正的米酒,仿佛又让我尝到了妈妈的味道!
冬至岁寒,祭祖祈福。今年,让我端一碗米酒祭拜妈妈,愿天上人间齐福,各自安好!
(市区 随风 6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