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俞文斌 见习记者 董陈磊
继第一期揭开九龙山角怪的神秘面纱后,晚报记者此次走近丽水人的“老邻居”——中华秋沙鸭。昨天上午,由浙江野鸟会组织的中华秋沙鸭调查统计活动在全省同步开展,记者作为调查志愿者,跟随丽水调查员在瓯江九龙国家湿地公园流域参与调查,惊喜地看到17只中华秋沙鸭正在江面上嬉戏。
调查中,记者还看到灰背隼、鸬鹚等野生鸟类在九龙湿地“安家”,丽水已成野鸟天堂。
出发——
追逐“国鸭”的足迹
中华秋沙鸭又名鳞胁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后期残存下来的物种,距今已有1000多万年的历史,全球目前仅存几千只左右,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我国的“国鸭”。因数量极其稀少,也被人们叫作“水中活化石”“鸟中大熊猫”。它对生存环境非常挑剔,是检验生态环境质量的标志物种。
“此次调查,我们主要是为了收集中华秋沙鸭的相关数据,提供给相关科研机构研究使用。”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常务理事李烜是此次调查的调查员之一,他告诉记者,中华秋沙鸭在丽水的栖息地主要有两个,分别是莲都的瓯江九龙湿地流域和松阳的松阴溪,其中瓯江九龙湿地流域是主要的栖息地。
调查活动在全省同步开展,调查时间为上午半天。丽水调查员有4人,都是观鸟爱好者,有着多年观鸟经验。其中,宋世和负责松阳松阴溪流域的调查,陈黎明、李烜和陈志伟则负责瓯江九龙国家湿地公园流域的调查。
“多个点位同步开展,才能确保几个位置观察到的不是同一群中华秋沙鸭,数字更准确。”李烜说。
上午8点,带着些许兴奋,记者跟随李烜从市中心出发,前往第一个调查点。
雾隐——
鸟的影子都看不到
为了能观察到更多的中华秋沙鸭,李烜准备了两个观鸟专用的望远镜和一套用于拍鸟的单反相机,“中华秋沙鸭非常警觉,总会随时四面观察,在300米外就能发现人的踪迹。一旦发现风吹草动,便会迅速飞走。”
因为距离不远,地势也较为平坦,此次调查,和此前在遂昌九龙山寻找角怪比起来,轻松了不少。20多分钟的行程,记者就来到了位于开发区石牛路附近的第一个观鸟点。
正当记者小心地拿着手机走到岸边的时候,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湖面上满是雾气,能见度非常低,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见。
此外,周边一处工地施工的噪音,和周末在附近游玩嬉闹的游客也会惊动中华秋沙鸭,给调查造成困难。
“时间还很长,肯定能看到的。这里施工噪音比较大,中华秋沙鸭到上游的可能性比较大。”这种情况,李烜显然早有准备,根据经验,他决定继续向上游调查点走。
偶遇——
确定12只中华秋沙鸭
“我这里发现7只,向南山方向飞去了。”在去下一个点位的路上,李烜的手机突然响起,在第二个点位调查的陈志伟发现了中华秋沙鸭的动向。
8点46分,在第二个点位,我们和陈志伟会合。和第一个点位不同,这个点位的东侧是一处波浪形状的河床,西侧是激流。因为常有小鱼逆流而上,中华秋沙鸭时常在这里抓鱼。除了我们之外,这里还有另外几名观鸟爱好者在这里架设帐篷,隐蔽拍鸟。
因为看到7只中华秋沙鸭往上游飞走,记者跟随李烜和陈志伟,很快到达第三个点位。不过,水面上依旧是平静一片。
“快,飞过来了。”正当我们准备离开时,李烜突然举起相机拍摄,事发仓促,镜头盖被他直接扔到了地上。然而,中华秋沙鸭飞行速度非常快,他还是未能拍到照片。
上游还有最后一个观察点,李烜分析,之前向上游飞的7只中华秋沙鸭,可能还在上游。此时,我们已经累计观察到12只中华秋沙鸭,遗憾的是没有拍到照片。我们没有气馁,继续往最后一个观察点出发。
重逢——
有着深厚丽水情结的灰背隼
和前面的观察点不同,最后一个观察点河滩四周是茂密的芦苇荡。芦苇荡中不时有鸟叫声传出。
记者跟随李烜和陈志伟,小心翼翼地沿着河滩前行,追寻中华秋沙鸭的踪迹。
“就在前面,游起来看上去白白的就是。”拿着望远镜的李烜,虽然压低了声音,但还是抑制不住兴奋。
记者通过望远镜看到,前方两三百米处,和中间一处岩石形成的小岛上站着14只鸬鹚,而旁边水面上正在嬉戏的正是我们寻找的中华秋沙鸭。“总共8只,其中4只成年雄性。”李烜边数,边在手机上做好记录。
边上的陈志伟赶紧架起相机拍摄。拍了一会后,因为距离较远,我们打算靠近,拍一些清晰的特写。不过,还没等我们走几步,机灵的家伙就张开翅膀,快速飞走了。
在寻找中华秋沙鸭的过程中,李烜还偶遇了一名“老朋友”,一只“倔强的灰背隼”。李烜说,灰背隼是浙江省的珍稀鸟类,全省都很难看到,每年越冬时,这只灰背隼都会停留在同一片树林,有着很深的丽水情结。
惊喜——
共有18只秋沙鸭在九龙湿地越冬
中午11点多,此次调查即将结束,第二个观察点的观鸟爱好者突然传来消息:“我们这里有很多中华秋沙鸭,你们快过来看看。”
很快,我们再次赶回第二个观察点。“总共18只秋沙鸭,其中17只是中华秋沙鸭,这和上星期我们观测到的数字一样,应该是今年一整群都在这里了。”李烜经过辨认,确认18只秋沙鸭中有一只是跟错了群的普通秋沙鸭。
李烜告诉记者,我市中华秋沙鸭最早是在景宁发现的。之后,2008年开始在松阳松阴溪流域,每年都会有秋沙鸭越冬,但近年来,随着松阴溪水面环境出现较大改变、秋沙鸭的食物减少、游客增多,已经很难看到中华秋沙鸭的身影。
据晚报往年报道,第一次在九龙湿地流域发现中华秋沙鸭是在2014年冬季,当时共有7只。“自发现以来数量一直都在增多,最近这两年都保持在20只左右,固定停留在九龙湿地流域越冬。”李烜说,中华秋沙鸭对生存环境非常挑剔,它是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物种。中华秋沙鸭选择九龙国家湿地公园安家,表明这里生态环境优质,水质好。
据统计,昨天的调查活动中,全省范围总共发现150只左右来越冬的中华秋沙鸭,湖州安吉最多,有上百只,丽水位列第二,四位调查员共发现了17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