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卑未敢忘忧国”,摘自南宋陆游的《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作者刚被免去参议官,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岁已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这首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所表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语意十分明了: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来没有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从来没有降低热爱祖国的热情。这句诗犹如漫漫长夜中的一盏心灯,使整首七律警策精粹、灵光独具,艺术境界拔人一筹。
“一枝一叶总关情”,取自清代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躺在衙门卧室里,听着风吹竹子的萧萧声响,联想到老百姓因饥寒而发出的哀叹。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普通民众的一举一动,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诗题中的包大中丞括,即山东巡抚包括。包巡抚平时十分尊重与支持郑板桥。郑板桥刚给包括画过一幅画,这首七绝就题写在画面上,所以此诗又名《题画竹》。诗人从写竹入手,托物言志,语多谦逊委婉,表达了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与清官心态。全诗浑然天成,自然晓畅,一字一句,全都散发着耀眼的光芒。郑板桥在山东十年,写了不少好诗;在我看来,这首绝句可称得上是精品中之精品!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典籍里,像陆游那样具有满腔爱国热情,像郑板桥那样具有真挚民本思想的优秀诗人,多得数不胜数!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诗仙李白是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屡屡受挫、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历史上的姜尚和伊尹,这两人的前半生都很不顺利,最后却大有作为,给诗人想报效祖国的宏愿增添了信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圣杜甫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十分感人。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观刈麦》)白居易作为封建社会的一名官吏,能够深入基层,体恤贫穷;彼情彼景,确实难能可贵。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宋代张俞面对社会极度不公所表达的情感,与白居易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对酒》)清代鉴湖女侠秋瑾的这句诗,抒发了她愿为挽救祖国命运而抛洒热血、化作碧海波涛的豪情壮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林则徐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诗人,这联佳句的含义是: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怎能因为有祸就避后,有福就趋前呢?此联表现了林则徐忠诚无私的高尚情操,其拳拳爱国之心,感天动地!
(龙泉 徐龙年 78岁)
位卑未敢忘忧国 一枝一叶总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