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一生,读书、参军、深造、从教,背井离乡,辗转南北。关于他在处州中学(现为丽水中学)读书的翔实情况,是1987年在浙师大离休后才告诉我的。
父亲生于1925年。1945年2月至1948年1月,在浙江省立处州中学高中部淇澳级就读。“淇澳”这一班级名称,是当时国文教师王乃仁先生所取。“淇澳”两字源自《诗经·卫风·淇奥》。此篇古诗的主旨是赞颂卫武公的高尚品德和非凡才华。他是周平王出色的幕僚。当年王乃仁老师取这一级名的寓意是,希望这班同学将来能成为像卫武公那样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建设祖国出力。“那时,处中各个班级都有独特的级名,如‘天行’‘歌平’‘鲁戈’,名称高雅,含义不俗,显现出任课教师教育报国的理想和深厚的文化功底。教我们的老师,大多为社会名流,博学多才,注重名节,青睐主流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可谓出类拔萃,深得社会和学生的拥戴。”父亲告诉我。他还着重向我介绍了淇澳级班主任施次晨老师,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从父亲那里还得知,民主革命时期,丽中的学生运动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战时期,处中就建有地下党支部,积极开展抗日活动;解放战争时期,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斗争。后来,一批进步学生,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弃学参加了党领导的游击队。“能在一座传授中华优秀文化、具有读书报国良好氛围和革命传统的名校里读书和耳濡目染,这为我日后投笔从戎奠定了思想基础。”父亲深情地说。
1948年8月至1949年5月,父亲在宣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任教员。1949年5月10日,是丽水解放的日子,浙南秀美的山城终于获得新生,万众欢腾。此时,宣平的重峦叠嶂再也挡不住革命捷报的传入,在处州中学校友的鼓动下,父亲的心终于澎湃起来。1949年6月,血气方刚的他与家人不辞而别,徒步至金华与处中10多位同学会合毅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母亲告诉我:“当时,宣平至金华一带土匪时有出没,为非作歹,参军是要冒风险的。就在你父亲走后不久,村里便谣言骤起,盛传你父亲在参军路上被土匪所杀,闹得全家寝食不安。”父亲入伍后,编在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军大三分校,经军政集训,随军解放大西南。军校政治学习的内容,如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将革命进行到底》,另外还有《社会发展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等等。谈兴浓烈,父亲还会给我们哼一首在军校学的革命歌曲《我为人民扛起枪》:“我为谁人来打仗?我为谁人扛起枪?为革命,为祖国,我为自己来打仗;为了你,为了他,我为人民扛起枪。我为人民,人民为我,人民解放我解放……”据《丽水文史资料》记载,1949年5月至6月,处州中学先后有72位学生参加了这支革命队伍。
1949年12月,父亲从部队转入地方,履职于四川省合川县人民政府。1954年9月,经组织推荐并文化统考,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深造。1958年8月大学毕业,在北京从事教育20年。1979年,父亲由北转南,调入浙江师范大学。
父亲最后一次来丽中是在1995年。那是我从云和调入丽中工作的第三年,儿子在丽中读书也已进入高三。他带着我和我的儿子,熟练地穿梭于校园旁酱油弄、龙门岭、西井弄这些古巷,坚持要住宿在丽中仅存的古建筑——南楼的破旧房间里(学校配给我的储藏间),多次驻足于“处中旧迹”方塘边两块黑黝黝的校碑前。傍晚,夕阳西下,彩霞满天,父亲迈步在古木葱茏的老校园,感慨地对我们说:“半个世纪前,我在丽中求学,走向革命之路;想不到,如今,儿子在丽中教书,孙子又在这里读高中。我们一家三代,与丽中真有不解之缘啊!”
(市区 潘思斌 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