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刘烨恒 通讯员 叶芳华
本报讯 大遗址是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近日,国家文物局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规划》公布的“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包括浙江8处遗址,其中我市大窑龙泉窑遗址榜上有名。
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延续历史最长、窑场最多、分布最广、产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青瓷窑体系。大窑龙泉窑遗址,主要分布于我市龙泉、庆元一带,作为龙泉窑的核心产区,在中国陶瓷史甚至世界陶瓷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规划》提出,到2025年大遗址保护利用总体格局基本成型。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总体安全,大遗址考古研究、保护管理、展示利用、教育休闲、传承创新、传播交流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案例,中国特色大遗址保护利用理论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彰显。
《规划》明确了主要任务,包括加强大遗址考古工作,支持央地共建、省地共建、校地共建考古工作基地(站),重点支持浙江等地建设20个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实现考古遗址公园参观总人数1500万人次/年等。
丽水市博物馆馆长吴志标表示,大窑龙泉窑遗址入选国家专项规划,对于我市发展“考古+”“遗址+”产业新模式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将大窑龙泉窑遗址变成田野博物馆和户外科普基地,让遗址活起来”。
吴志标介绍,未来,我市还将推出实验考古、公众考古、体验性考古等文旅活动,“以考古遗址、历史文化遗存及文物保护考古成果等为载体,进一步宣传展示丽水灿烂文明,确立瓯江文化标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