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卫华(庆元)
因为实施科研项目的需要,我和项目组成员前往福建采摘野生香菇。父亲是一位老菇农,曾经在那做过剁花香菇。我决定带父亲重走菇山,学习父辈们的菇山经验。
一路上,父亲介绍着他的足迹。14岁的他从家里到菇山,要走上半个月,脚都磨破了皮。在菇山上学到选场、剁花、遮衣、开衣、惊樯、烘焙等技术;烧炭、制作菇山工具、赶墟卖菇;与当地人交往、与东家搞好关系等为人处事经验等。
在当地菇农家中吃过午饭,我们就直奔菇山。窄窄的山路,只能通行一辆车。我们坐的是菇农的面包车,一路上车子蹦蹦跳跳。山越来越陡,天越来越暗。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风飕飕地往衣服里灌,身子感觉越来越冷。
在1000余米的山上,我们开始找寻野生香菇的影子。在一棵20余米的枯木上,菇农让我们猜猜那是啥?一抬头,哇,密密麻麻的香菇包满了树尾。生平第一次找到这么多的野生香菇,我们欢呼着。
两位菇山师傅商量如何采摘香菇。父亲看了看菇树的位置,说要把菇树往左边倒,那里没有太多的小树和遮挡物。如果往右边和直着倒,香菇肯定会敲掉。按照父亲的建议,大家齐心协力地给树系好了绳子。一人砍树,三人拉树,我负责拍照。父亲说砍得差不多了,几个人就拉着绳子。一二三,大家一使劲,菇树果真倒向了左边。百余个香菇,竟然只打了五六个。终于明白父亲路上所说的:砍树要结合地势,控制好树木倒伏的方向,不能顺其自然没有目标,一切都是为了香菇产量和质量。
那么多的精灵,长在这棵枯木上,树似乎也有了灵气。树木心中开出的花,是最美最甘甜的。阴雨天,加上深山老林里山高林茂盛,光线特别暗,我用手机打点光,与杨老师互相配合着拍照。工作人员用报纸折成一个个小纸筒,精心挑选着我们要分离的香菇。来的时间还是偏晚些,香菇已经开始变褐色。
记下海拔高度,打好标记,精心包装这些来之不易的野生香菇。这一趟我们收获颇丰。在旁边的树林里,我们又陆续发现了野生香菇。
2019年采摘野生香菇是我生平最难忘的一次。那天上午我们一路找寻,一无所获。中午只吃了几片面包,继续前行。下午的采摘路上,是我从未想到过的困难。悬崖峭壁是我这辈子见过最陡、最多的一次。几十米高的深潭,只听得见瀑布的哗哗声响。一会是小溪,一会是荆棘密布,一会又是陡峭山路。感觉手已不是手,脚已不是脚,我累到脚抽筋。漆黑的夜里,我们用手机打着光,爬着山路。晚上七时左右我们才回到家。作为项目组负责人,平安到家,我心里压着的石块才放下。
每次看到辛苦采摘的野生香菇分离成功,看着试管中洁白的绒毛,我满足万分。
第二天,我们继续采摘。到了五福洋的山上,望着崎岖的山路,菇农告诉我们,他经常开着爬山虎,拉着几吨重的段木。有一次,山路实在泥泞,看不到前面的路,刹车也不好刹,就直接弃车逃了。有时还要撒上米糠,车轮有阻力才能通过。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菇农,他的辛苦钱是用命搏来的。
一路上,父亲给我们介绍菇山上的草药、山林的选择、菇山上的奇闻趣事。在一棵菇木上,我们发现了好几个花菇。轻轻采下这几朵还有温度的香菇,它在舒展的报纸中犹如一朵美丽的褐色鲜花。
春天,到处都是绿的身影。那些向上的绿,是积极的,犹如我们找寻野生香菇的心。不去努力,你怎知大自然的奥秘?不去找寻,你怎知山中精灵的归处?每次远行,总有惊喜带给我们,这一次的远行,让我第一次找到了虎皮香菇。认识了紫色肥壮的革耳,还有漏斗多孔菌、灰光柄菇。
与父亲重走菇山,用脚步丈量着父辈们的艰辛。一路汗水、一路花香。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我们坚信,有付出总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