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直 潘思斌
经历过艰苦生活的不少家长,内心往往有一个执着的情结:自己艰苦生活了大半辈子,现在逐渐走向富裕,生活上总得让孩子过得舒舒服服,体体面面,在学校里被人看得起。因此,他们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得满足孩子们的各种要求,在提供零花钱、购买生活物资和学习用品上大手大脚、“有求必应”,有的甚至在校外租房或不惜重金买房“陪读”,让孩子享受比学校宿舍更好的居住条件等等,给予生活上的高消费。至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聚焦的只是他们的考试成绩,而道德品行、良好习惯、生活能力、社会责任,却很少顾及。
作为家长,让孩子生活过得好一点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凡事总得有个“度”,想一想让子女超前“富起来”是否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它是一个需要长期凝心聚力而为之的艰苦过程,生活太舒适了,学习就会被生活所累,个中道理与猫养肥了就懒得去抓老鼠是一样的。且学生还是依赖父母的消费者,家长给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就够了,大可不必施以生活上的特殊化,否则,会适得其反。
我从事中小学教育38年,目睹有些孩子读不好书,并非他智商不高,而是因为家里生活条件太好,父母长期溺爱所导致的坏习惯和缺乏上进心。事实证明,作为家长,给孩子的钱物并非是越多越好。诸葛亮《诫子书》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意思是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对于一位心智尚不成熟的学生来说,家长提供的物质生活待遇过高,容易诱发享乐心理而难耐寂寞,分散其学习注意力,有碍良好品德的形成。谚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旦过惯了安逸阔绰的物质生活,再来培养他们艰苦奋斗、勤俭节俭的良好品行就显得艰难。且我国人多地少,是一个全民刚刚摆脱绝对贫困走向小康的发展中国家,“爱惜资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始终是需要我们大力提倡和弘扬的良好生活风尚!
家长在校外租房或购房“陪读”,这是在部分中等收入家庭中逐渐蔓延开来的畸形现象,其最初目的是为了让子女获取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让他们安然居住集中于学习,应对升学考试,但考取一座好学校并不是孩子读书和未来世界的全部,其弊端显而易见。离开学校宿舍居住,孩子失去了自由、互助、合作的集体生活平台和亲密的同学圈,而家长“陪读”日常生活越俎代庖,连铺床、扫地、洗衣服、烧菜等家务都不让干,使孩子生活自理空间和过程体验完全丧失,造成对生活的无知、无能和对操持家务艰辛的无感,不利于生活能力、家庭责任感和感恩情怀的培养。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租房或购房“陪读”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