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生最好的旅行,就是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秋高气爽的周末,我和朋友们来到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村庄度假。第一次来,也不知道村名,只有五六幢房子,只是追逐着号称稻田民宿的照片而来。这个村叫南山湖村,在海拔五百米左右的山岙上,四周山围着,一条坑坑洼洼的沙子路通向村里,路中间是被水冲刷成的坎沟,车子在极度紧张的气氛下到达。村子本身没有湖,为什么要以“南山湖”命名有点难理解。村庄所在的岙底有一片相对平坦的土地,我们尚未入住,却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眼球,金黄色的稻谷从底部以梯田的形态向四周延伸,远看像是铺了一层金黄的地毯。然而当我们住下融入这个小村庄时,才真正发现这里有一种久违的感动。
这里没有什么值得一说的旅游景观,只有一片片平常的稻田,悠闲与宁静是这里的灵魂。风吹稻香满衣裳,虽然不是世间绝美的风景,但一方宁静的稻田,伴随着远方的微风,却也让人驰目骋怀,百看不厌。结果一不小心,在这里看了整整一天一夜。
中午,坐在门厅茶桌映入眼帘的就是整片整片生机勃勃的稻田,像一片片金黄的海洋,闪烁着灿烂的光芒。成熟的稻子在秋风的吹拂下翻着金浪,秋波摇晃着稻谷,使沉甸甸的稻穗有节奏地波动着,稻谷颗颗都非常饱满,压得茎秆都弯下了腰。经不住诱惑,我走向了田埂。弯弯曲曲的地头小路漂浮于稻田之上,我们行走在路上仿佛置于天地自然之间。道边就是黄澄澄的稻谷,稻秆足有筷子那么粗,每个稻穗上结满了一颗颗饱满的稻粒,托在手中沉甸甸的,空气里弥散着稻香。我不自觉地站起,张开双臂拥抱这似有似无的稻田之香,轻抚一株稻穗,稻皮磨得我手心痒痒的,眼前的稻田,好像比之前愈发地迷人。
清晨,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薄纱似的雾气笼罩着田野,好像在给水稻最后的滋润。饱满的稻惠低着头,露珠挂在稻粒上,清晨的阳光穿过云层,斑斑点点地照在这露珠上,眼前一片金黄,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了耀眼的亮光,好似无数颗珍珠,放射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是那么的耀眼,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晚霞也特别的美,金灿灿稻田在夕阳下更加美轮美奂!无边的稻田里,放眼望去,目之所及满是令人心醉的金色,在晚霞的映衬下,越发光耀夺目,好象满地的金子。看着眼前的这翻景象,不能不把喧闹的城市遗忘,这里再没有匆匆忙忙的身影,也没有烦躁不安的心情,只有让人羡慕的慢生活。
说实在的,已经很久没有这么近距离接触稻谷了。曾记得,我们是文革期间读的高中,那时学农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双抢”时我们多次去农村参加农忙割稻,感受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我们吃的每一碗香喷喷的米饭,其实无不浸透着农民辛劳的汗水,学农让我们的人生历程有一种难忘的体验。之后读书工作渐渐远离了农村生活;再后来,城市不见了农田,乡村不见了稻田。如今让我以这种方式接近记忆中的故事,心中不禁感慨良多。曾经的稻谷装载了农民太多沉甸甸的希望,以至于谁也无法忽略和淡漠由它衍生出的那份深秋的喜悦。曾经的稻谷细细长长、娉婷袅娜,在人们面前呈现出天真烂漫,但它们却以站的姿态完成一生的行走,虽然风拂来的时候躬一躬身,然后依然挺直腰杆,这何尝不是做人的品质。
望着田间无边无际的黄澄澄的稻谷,我不由得想起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水稻。顶着太阳,蹚着泥水,几十年如一日,研究出了超级水稻,亩产突破了900公斤,解决了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不休,成功最使人陶醉,莫把成果当尽头。”在黄土地里孜孜不倦的他用这首打油诗诠释着生命的执着追求!“此后的每一缕升起的炊烟,都是飘自人间的怀念。”“风吹过稻田,我就会想起您。”他的故事不仅仅是被现在的我们所铭记,也将成为子孙后代所崇拜的信仰。
稻子的使命并非在于其生长的过程中妆扮自然,而在于滋养生命的新生。当万物渐渐褪去色彩生命渐渐萧条的时候,他为大地展示了生命的顽强。这些天完全陶醉在这一片迷人的景色中了,稻田才是最奢华的风景。
(市区 程丽平 6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