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几盏煤油灯下,伴着悠扬的二胡声、清脆的唢呐声,1981年时只有20岁出头的“月山芽儿”吴美妫,在村里首次举办的乡村春晚上登台亮相,歌唱月山美丽的山水。如今,她已是68岁的“月山奶奶”,作为其中的一位导演,操盘月山春晚。
重提第一届月山春晚,吴美妫依然心潮澎湃。那一年,她和几名文艺青年整理出了一批文艺节目,每个节目都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夜幕降临,全村的男女老少搬出小板凳,第一次参加了属于自己的春节晚会。
一台乡村春晚唤醒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们的文化自觉。第二年、第三年、第五年……吴美妫的家里挤进了一位位月山村村民。从头发花白的农民到乡村小学里的“红领巾”,都想上台唱一唱。
歌声中,乡村春晚也成为记载月山村经济生活变化的舞台。1991年,庆元县实现了村村通电,乡村春晚的舞台告别了煤油灯、汽灯,用上了电灯;演出场地也搬进了新盖的大会堂,舞台上添置了音响、话筒等新设备;村子里的几个年轻人开始崇尚“迪斯科”“太空步”,吴美妫就把它们搬上舞台;村民们生活好了,纷纷开起香菇店、茶叶铺,乡村春晚保留节目《农活秀》,就在“犁地”“打草鞋”的传统农活后,加入了“做香菇”“摘茶叶”……
时代变迁,月山春晚像一条看不见的细线,萦系着每个村民的魂,它也像一颗精神的种子,播种着欢乐,播种着自信与分享。
吴美妫的两个女儿从小爱好文艺,从懂事起就学习二胡、凤凰琴,成了每年月山春晚舞台上的明星;十多岁的外孙吴润予成为月山春晚的一名小主持人……曾经只有20多人参加的月山春晚,如今演出人员达数百人,许多家庭的老中青三代轮番活跃在这个舞台上。
每到晚会举办时,月山村全民动员,人人粉墨登场,春晚场场爆满。慕名而来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他们住着月山民宿,喝着月山老酒,听着月山老人讲过去的故事。
随着月山春晚的名气越传越远,晚会也从一场增加到了两场、三场……甚至是跨越全年。随着游客的到来,月山春晚也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壮大了村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