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刘烨恒 文/图
昨天下午,丽水市博物馆“丽博会客厅”开放使用,来自全市九县(市、区)的考古工作者成了这里第一批客人。以近期云和县发现7座东晋古墓遗迹为契机,市博物馆举办“丽博会客厅·文博沙龙”之“考古人说——云和晋墓考古发现暨全市文博案例分享会”。
全市文博工作者齐聚一堂,云和晋墓、丽水各县(市、区)遗址遗迹考古成果等内容,在丽博会客厅中再现历史的魅力。
一次常规文保安全巡查
揭开了东晋古墓群的“面纱”
昨天分享会现场,云和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杨克新率先分享了云和东山头东晋墓葬群考古发掘成果,一点点揭开了此次发现东晋古墓群的过程。
古墓群的发现,源于云和县文保工作人员对县城内建筑工地的一次文保安全巡查。
“云和县考古工作人员邱长其给我打了电话,说在东山头安置小区工地里发现了一些情况。”6月12日午后,一个电话让杨克新打起了十二分精神,他马上赶了过去。
东山头安置小区工地位于白龙山街道黄水碓村,在工地旁边一座小山坡上,杨克新和邱长其一眼就看到了古墓的所在:“当时,山坡上有‘U’字形排列整齐的青砖断面,以我们的经验初步判断,这些青砖断面就是古墓的残壁。”
为了保护古墓不被破坏,云和县文保工作人员当即在工地附近拉起了警戒线,并与施工方进行对接。
沿着工地里散落的砖块,经过文保工作人员的走访勘察和表层清理,在该古墓葬残壁断面的东边,又陆续发现了多处古墓葬的痕迹。
“我们初步判断这些痕迹都是非常重要的文物信息,我们立刻向省文物局进行了相关情况的汇报。”6月28日,云和县文保中心正式向浙江省文物局提出了挖掘申请。在省文物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所研究馆员孟国平担任组长的专家组进驻云和,指导并全程参与了墓葬群的抢救性清理工作。
从6月12日开始,一直到8月底完成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整个发掘过程足足持续了70多天。
此外,为了保证东晋古墓群现场安全,文保工作人员安排了24小时值班,并架设了智能监控设施。
杨克新说,两个多月以来,大家都没有松懈,考古组全体人员放弃了周末,就为了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发掘工作。“考古工作非常重要,责任重大,不管是省里的专家,还是我们地方的工作人员,大家都付出了许多努力。”
一件件精美墓葬器物
是1700年前历史的写照
分享会上,杨克新带来了东晋古墓群出土的墓砖、铁刀、青瓷盘口壶、青铜印章等物品,一下点燃了现场气氛。在这些物件上,人们仿佛看到了1700年前古人生活的痕迹。
“‘M1’‘M2’的墓砖上,有明确的文字纪年,这对于考古学来说,特别珍贵。”杨克新介绍,此次东晋古墓群编号为“M1”“M2”的墓砖上,考古人员发现了有纪年的铭文砖,写有“升平四年”,确定了墓葬的年代为东晋时期。
“除了纪年外,‘M2’墓砖上还有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杨克新说,墓砖上写有“升平四年太岁庚申作”“徐山阴墓”“君林作”,“升平四年太岁庚申作”是干支纪年,“徐山阴”是这座墓穴主人的名号,“君林作”则是制作这座墓穴工匠的姓名,墓砖还刻有寓意吉祥的图案,内容丰富详细。
除了带有文字的墓砖外,此次出土的其他器物同样十分有价值。“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出土的一把长30多厘米的铁刀,制作工艺十分精良,磨一磨甚至还能当一把砍刀用。”杨克新说,在古代工艺中,炼铁的难度远比炼铜要高,所以铁器比铜器还要金贵得多,普通人家几乎不可能有铁刀这样的器物,“这把铁刀也证明了墓主人身份的显赫。”
此外,古墓群出土的几件青瓷器,同样让考古专家们啧啧称奇。“就像这个带有柄的青釉瓷虎子,看起来很像夜壶,但其实它的用途大多用于盥洗,古人也许是用来洗澡的。”杨克新介绍,几件青瓷器内外均施青釉,器型端庄高贵,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在分享会现场,两枚青铜印章,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杨克新介绍,其中一枚是六面印,印章上篆刻的“臣珧”“徐珧言事”“徐公洋”“山阴x尉”等文字信息充分说明了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出土的这些器物,对研究汉六朝时期浙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丧葬习俗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杨克新说。
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讲述着丽水丰厚的历史底蕴
7座东晋古墓,见证了云和徐氏家族的历史。在此次古墓群的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小细节,进一步证明了古墓之间的联系。
杨克新介绍,在编号为“M3”的古墓中,发现了由“M2”古墓墓砖修复的痕迹,“这就证明‘M2’和‘M3’之间的关联,‘M2’主人可能是‘M3’主人的后代。”
另外,编号为“M3”“M4”“M5”的三座古墓,相互之间又有着特别的布局设置。“‘M4’形状是剑柄形,‘M3’‘M5’墓形状分别是往东、西方向开口的刀把形,一般只有同一家族的人,才有如此设置。”杨克新介绍,“M4”墓砖铭文也有“徐”字,“这让我们更加确定这七座古墓葬应为徐氏家族墓。”
“古人都讲究往生后落叶归根,古墓群里墓穴主人的身份相对显赫,足以证明当时云和已经是一个具有高规格建制的地方。”杨克新说,“据史料记载云和是在明景泰三年(1452)制县,但这个古墓群的发现,也许云和的建制远早于我们想象,这有待进一步的调查考证。”
目前,包括墓砖在内的所有器物,均已经被云和县文物保护中心通过技术手段妥善保护。“接下来,我们还要进一步梳理考古发掘成果,形成考古调查报告。”杨克新说,后续要对徐山阴(徐珧)进行纵向和横向史料的收集和比对,希望早日确认墓穴主人的身份。
“这需要一定时间去研究,可能三、五年,也可能是三五十年也说不定。不过,作为考古人,我们一定会尽可能去取得更加完整的历史证据。”杨克新说。
保定窑址调研成果、大窑龙泉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工作、缙云陇东遗址等等,除了近期发现的云和晋墓,丽水还有不少遗址遗迹的考古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分享会以一地一案的形式,相关考古工作的负责人和亲历者在分享会上讲述了所在县(市、区)的考古发现与经验,让大家更深入了解了丽水丰厚的历史底蕴。
“这次分享会意义重大,让全市文博工作人员增进沟通交流,还为我市文博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市博物馆馆长吴志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