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洪盛勇
本报消息,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其中提到,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这表明,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紧箍咒已经念响。
这些年,校外培训机构呈现野蛮生长的态势。这种野蛮生长既表现在数量的爆发上,也表现在质量参差不齐等各种问题上。本报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半数家长对校外机构培训效果不甚满意。在各类纠纷中,教学质量纠纷最为凸显,占比高达21%,其中包括培训机构的教学环境简陋,教学质量差,无法满足孩子的学习需求,但机构却不愿采取改进措施。其次是经济类纠纷,有16%的家长表示有退费难、商家卷钱跑路、预付费周期过长等。野蛮生长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学生负担加重。校外培训机构的遍地开花最终还是要靠学生支撑着,很明显,学生的学习负担随之也加重了。第二个问题是增加了家长的思想和经济负担。校外培训机构常常贩卖焦虑,贩卖一些错误的教育理念,最终,引起了家长乃至社会的焦虑,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第三,就是加剧教育不公。因为校外培训机构的野蛮生长,这种不公被放大。此外,也引发了其他社会问题。可见,让校外培训机构停止野蛮生长很有必要。
怎么办?需要让监管部门看好门尽好责。看好门尽好责,就意味着培训机构会失去很多野蛮生长的机会,也会对他们形成震慑力,避免野蛮生长。要加强监管部门对入口的监管,让监管部门在意识上对入口监管高度重视,多想办法,监管好培训机构的入行条件总体数量,把一些草台班子挡在门外。也要加强日常管理,消除监管部门的麻痹心理,加强培训机构平时存在问题的监管,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给“利”字当头的培训机构常敲警钟。
需要防止培训机构“隐身”。如何隐身?或者穿上“马甲”挂羊头卖狗肉,或者转入地下,上门搞一对一式培训等等。隐身的目的当然是逃避监管,一旦失去监管,野蛮生长就难以避免。要让监管部门对培训机构情况的把握更加精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防止培训机构明里培训艺术实则在非法时间开展学科类培训。
更需要转变家长的观念。只有多培训才能读好书,只有超前学习才能赶超别人。诸如此类的观念其实都需要改变。不然,家长还会继续依赖培训机构,给培训机构的野蛮生长提供土壤。要加强对家长观念的引导,抓好学校教育,逐步让家长恢复对学校教育的信心,消除其对培训机构的麻木信赖,让培训机构的野蛮生长失去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