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新译
仲由(子路)问孔老师:“如果卫出公有意请老师来主政,老师对卫国的政事准备从何入手呢?”孔老师说:“首先必须正名吧?”子路说:“是这样吗?老师您太迂腐了吧!这名怎么正呀?”孔老师生气地说:“你太粗野了,仲由呀!君子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事,就不要乱表态。如果名不正,说话就不顺。说话不顺,做事就不会成功。做不成事,便不能兴礼乐。礼乐不兴,则刑罚也不能中正。刑罚不中正,民众就会无所适从呀!因此君子定下名分,必须说得顺畅,说出来的话必须可以付诸行动。君子对任何一句话,都不是随随便便说的。”
解读
这段对话发生在鲁哀公七年(前488),孔子六十四岁,受卫出公邀请又回到卫国。
子路是个直性子,与孔老师的年龄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就比较直接,竟然敢当面说孔老师迂腐。孔老师也不客气,直接怼回去:你太粗野无礼了。但恰恰从这段对话里可以看出双方是多么亲密的关系,哪是师生,分明是兄弟嘛!
此时卫国由孔文子主持政务,他问子贡孔子是个圣人吗?他那么博学多才。(“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
而卫国父子之间围绕王位的争夺尚未平息,想请多才多艺的圣者孔子来主持政务,所以子路有此问。
而孔老师的意思很明显,现在卫国的情况是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事难成礼乐不兴,刑罚不中,最后百姓也无所适从。
父子相争,各有道理,叫下面的民众支持哪边为好呢?孔子的想法是通过正名来理顺父子之间的关系,进而理顺整个国家的社会关系。
对此,明朝大学者王阳明在《传习录》里倒有一个很好的推断:孔老师受聘于卫出公,不可能叫卫出公让位给父亲蒯聩,而是希望蒯辄主动接回父亲并提出让位,而父亲呢被儿子的诚意感动也不肯接受王位,父子相让的结果,最后是儿子继续当国王,而父亲尊为太上皇,这样父子、君臣的名分都理顺了,国家也就太平了。
当然,这只是孔子的一厢情愿,他们父子如果有这样的境界,就不会走到今天这样的地步了。
一言九鼎、唯我独尊的至高无上皇权让接触到的人食髓知味、欲罢不能。从古至今,不知演出了多少起父子兄弟骨肉相残的宫庭剧。
(卢朝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