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念白勺

  □ 本报评论员 洪盛勇

  移动支付、线上挂号、网络约车……面对“数字化生活”洪流,老年人很难置身事外。但遗憾的是,许多老年人没有享受到数字化生活带来的便利,反而是越来越麻烦,越来越尴尬。上周,本报推出报道,聚焦了这一问题。

  老年人陷入“数字化尴尬”,随之带来的就是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的丧失。这其实不难理解,被数字化搞得晕头转向,办点事反而困难重重,何来幸福感获得感?11月23日,一则视频在网络上热传,湖北宜昌一位老人冒雨到村代收点交医保,现场工作人员却告诉她不收现金,“要么告诉亲戚,要么自己在手机上支付。”对此,老人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无独有偶,湖北广水一位94岁高龄的老人为激活社保卡被抬到银行进行人脸识别。老人膝盖弯曲,看起来十分吃力。疫情防控期间,到处都需要扫健康码,但部分老人使用非智能手机或不会操作智能手机,无法完成相应操作,导致出行不便。有的老人在出门就医时遇到了困难:不会用绿码,上不了公交车,还耽误一车人时间。好不容易到了医院,扫不了码,又被拦在队伍外边。如此等等,实在是让老年人心里憋屈,有种被时代抛弃的感觉。在老龄化社会日趋严重的当下,避免让老年人陷入“数字化尴尬”,变得越发紧要。

  如何避免?帮助老年人应对是关键之一。多帮一帮,比如教老年人掌握各种操作技术,或者安排志愿者帮助老年人完成各种操作,或者进一步优化数字化服务等等,许多事也就能顺利完成了,就不至于让老年人陷入尴尬。本报报道,在市中心医院,每层楼都设有义工疏导点,大厅的自助机前,安排了三个志愿者。志愿者往往一人兼顾好几台机器,左右忙活着。“遇到老人,我们都会更加耐心的,有时候看老人家在一旁不知所措,我们也会主动提供帮助。”志愿者王女士告诉记者。这种实实在在的帮助,对化解老年人的“数字化尴尬”作用很大。

  完善传统服务是另一关键。数字化目的还是给人带来便利。既然老年人受多重因素制约,很难享受到这种便利,就不能钻牛角尖,要把力气放到传统服务优化上。如此,就可使老年人驾轻就熟办好事,不至于陷入窘境。

  11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要求保留传统纸质凭证,不会扫码或者不方便扫码的老年人可以由社区、医院提供纸质证明,为在疫情防控常态下老年人的出行提供方便;保留人工服务,让窗口服务、电话专线、引导人员能够更好帮助老年人;消费场所要支持现金和银行卡支付,社保、民政、电信、缴费等便民服务要保留线下办理渠道等。相关举措细致入微,正如网民所说,“这些措施好比一场及时雨,带来了实打实的帮助”。相信,传统服务多完善一点,老年人的“数字化尴尬”就会少遭遇一点。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0-12-01 2 2 处州晚报 content_236090.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