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篾当灯草,辣椒当油炒,火笼当棉袄”是昔日山里人生活的生动写照。
莲都区峰源乡地处大山,一个个村庄分布在海拔400米至1100米的群山之中,森林覆盖率90%以上,夏天非常凉爽,是个避暑的好去处。可是,一到冬季特别寒冷,山坑里结起厚厚的冰,毛巾从冷水里一拎起来,很快就变成“冰棍”,最低气温达零下10℃,对于缺衣少穿的山里人来说,漫长的冬天难以度日。而“火笼”给他们带来温暖,成为抵御严寒,顺利过冬的好帮手。
“火笼”是峰源人家家户户必备的取暖工具,人手一只,还要有几只供客人使用,做早饭时就要将炭火装入火笼内,人们一起床就有火笼烘。小孩们拿着火笼去上学,一个教室放上二三十只火笼,室温就明显升高,孩子们暖和得多了。老人提着火笼,坐在避风处晒太阳,将火笼夹在两滕间,再盖上长布衫,将手伸进去,暖烘烘的,觉得全身都暖和了,边晒太阳,边聊天,其乐无穷。每家还备有一两只“大火笼”,其体积比一般火笼大一两倍,装的炭火多,保温时间长,再在“大火笼”上罩一个竹子编的罩子,供小孩烘尿布、衣服等用,晚上将“大火笼”放入卧室,有一定的保温作用。
火笼由“火笼钵”和“火笼壳”做成,“火笼钵”大都用陶瓷烧制而成,用于装炭火,也有用铁皮打造的。“火笼壳”是用竹子编织的,将“火笼钵”包起来。还有火笼柄,以便于携带,一些富裕人家,用铜打造“铜火笼”,将火笼钵与火笼壳熔为一体,全部用铜打造,美观实用,美中不足是铜火笼容易烫手。小孩们常常将甘薯、马铃薯、大豆、花生、栗等放入火笼里,盖上炭煨一阵功夫,发出诱人的香味,取出来“扑扑”几下,拍去炭灰,就津津有味地吃起,又脆又香,好吃极了。火笼成了他们的烧烤工具。一些大人们也会将烤熟了的玉米饼,扎上几个洞,涂上猪(茶)油,放在火笼上慢慢地烘烤,烤松之后,香脆可口,特别好吃。
火笼给山里人带来了温暖,也带来了隐患,小孩们常会被火笼烫伤。一些人喜欢将火笼塞进被窝“烘被窝”,特别是一些老人,没有在入睡前将火笼取出来,睡着后将火笼踢翻,引起火灾,酿成大祸,甚至丢了性命,类似事件时有发生,使用火笼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如今,空调、取暖器等家用电器进入峰源山区的千家万户,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人们再也不要为度过严冬发愁了。然而,一些老年人仍然留恋火笼,“烘着火笼,晒晒太阳,聊聊天”是一种享受,他们离不开火笼。
峰源乡庞山村的叶大伯,八十多岁,身体健朗,思路清晰,双手灵巧,他有一手编织火笼壳的本领。老人们将火笼钵送到老叶家,请他编织火笼壳。叶大伯上山砍来毛竹,劈成又薄又细的竹丝,再按每个火笼钵的大小编织火笼壳,竹丝不停地飞舞,编织成一只火笼,每只火笼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老人们满意地拎走火笼,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叶大伯也增加了一份收入。
(市区 刘梦熊 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