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泉青瓷界,陈昌发和廖丽聪是一对让人羡慕的青瓷伉俪。丈夫拉坯、修坯、烧窑;妻子设计、刻花、施釉……两人默契合作,一路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今年9月中旬,陈昌发夫妇受邀来到成都,参加当地组织的一场粉丝见面会,分享交流青瓷文化,受到发烧友们的追捧,成都电视台还专程作了采访报道。
作为一名在古龙窑边长大的宝溪人,陈昌发虽然从小受青瓷文化熏陶,可原本生性好动的他,并未一开始就从事青瓷制作,而是在外闯荡多年后,在妻子建议下,才开始跟随老丈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廖小林学习青瓷制作技艺。
“因为性子的缘故吧,一开始我是坐不住的,但通过学习制瓷,让我慢慢地静了下来,也许这就是青瓷吸引我的关键所在吧。”有时为了做出一件让自己满意的器型,他会废寝忘食,反复练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正是这份执着和刻苦,让陈昌发具备了扎实的制瓷功底。
2015年,陈昌发夫妻俩创办了“匠心”青瓷工作室。“我俩就是普通的青瓷匠人,取‘匠心’,就是时刻提醒自己要勤勤恳恳、甘于寂寞,精益求精、多出精品。”夫妻俩将自己对“匠心”的朴实理解,融入到青瓷制作之中。多年来,两人坚守匠心,制瓷技艺不断提升,创作出一件件优秀作品。
《忆江南》是陈昌发2016年时创作的作品。那年夏天,从杭州归来的他,没多久就创作出了这件作品。“为追求水景相融效果,我特意将盖罐盖面设计成平面,再用浅浮雕手法,将西湖美景雕刻其上,梅子青釉之下让西湖美景若隐若现。然后将盖钮设计成塔状,既方便拿捏,又能体现三潭印月元素”,他移步换景,巧妙地呈现西湖美景。
师父张晞是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技艺研究会会长,在师父指点之下,从2017年开始,每年不少于一次的龙窑柴烧开始成为陈昌发的规定动作。龙窑柴烧往往耗时长,有时为了烧一次龙窑,就要准备数月。而且因为柴烧充满不确定性,导致成品率极低。但在行内人眼里,龙窑精品相比气窑,则更具有生命力,更具有艺术价值。多年来,每逢陈昌发龙窑开窑时,总会吸引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青瓷收藏者前来,一同见证龙窑柴烧的独特魅力。
两位来自河北沧州的青瓷收藏家,曾经为了目睹他的柴烧制瓷,特意来龙泉,足足“盯”了他半个月。半个月后,藏家已经被他的技艺所折服,还结下了深厚的情义,现在他们不仅是陈昌发生意上的伙伴,更是生活中的朋友。“我每年龙窑开窑,他们都会亲自过来,给我最大的支持。作为青瓷手艺人,遇到欣赏你、信任你的藏家,我觉得,这是制好瓷器的最大动力。”说起这些藏家,陈昌发言语里透露着满满的幸福感。
坚守匠心,传承匠艺。陈昌发每天的工作重复而单调,但他却乐此不疲。“匠心”让他在这条制瓷之路上走得更加坚定,生活也因制瓷而变得更加美好。
记者 吕恺 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