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描写了魏延的第一次出场——刘琮闻玄德至,惧而不出。蔡瑁、张允径来敌楼上,叱军士乱箭射下。城外百姓,皆望敌楼而哭。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众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当下魏延轮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
魏延武艺精湛,胆识过人,但一生多数时候怀才不遇,最后蒙冤致死……我的心中颇为不平。
魏延投靠的第一个主人是不思进取的刘表。在刘表那里,魏延根本得不到赏识和重用。魏延早就听闻刘备爱惜人才,是个仁德之主,却苦于没有机会结识。当刘备兵败逃至襄阳时,蔡瑁、张允在城头上用一阵乱箭表达了对刘备的蔑视和不欢迎。看到这种情形,魏延大骂蔡瑁、张允,并砍死守门将士,让刘备率军入城,却被文聘截住厮杀,刘备只好取道江陵走了。魏延杀退了文聘后,不知道刘备去向,不得已只好投奔长沙太守韩玄。
当刘备率军攻打长沙时,韩玄怀疑老将黄忠与关羽“有关通”,便要杀黄忠,于是,魏延杀了韩玄救起黄忠。带着战功,魏延终于如愿以偿地投到自己仰慕已久的刘皇叔麾下,不料军师诸葛亮一看到魏延,就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幸亏被刘备救下。诸葛亮要杀魏延的理由很牵强,说魏延“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而且是个“不忠不义”之徒,为了防患于未然,“故先斩之”。一个军师一个武将初次会面就如此不愉快,场面非常尴尬,由此也在两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不协调的种子。
刘备对魏延还是很信任,很偏爱的,一有机会就让他去发挥本领、立功受奖。魏延也没有辜负信任,初降刘备时便屡立战功。刘备自封汉中王后,提拔他为统领汉中的镇远将军。与关、张齐名。
但刘备死于白帝城,诸葛亮执政后一直对魏延边缘化,对他的一些建议总是嗤之以鼻不予理睬。收取姜维之后,一直将他视作自己的接班人,重点加以培养。临死前把自己关在军帐里装神弄鬼,不让魏延参与后事安排,还趁机削去了魏延的兵权。不知情的魏延因为军情紧急掀开军帐,一阵风吹灭蜡烛,弄得很尴尬……
到了后来,蜀军上下就数魏延资格最老。诸葛亮病故后,根据他生前安排,魏延却要受制于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死对头长史杨仪。魏延提出要继续北伐,并自请任先锋,不想,这竟被杨仪当作反叛的借口,杀死魏延并对其家族满门抄斩!这既是诸葛亮生前设下的毒计,更是杨仪私仇公报的行为。我认为这是蜀汉国内天大的一个冤案,可怜魏延忠心耿耿效命刘蜀匡扶汉室的“革命事业”,官拜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却不得善终,并累及三族亲人。真是可怜可悲可怕可叹啊!
魏延之死,究其原因就是诸葛亮对他的偏见。长期以来,诸葛亮对魏延不断加以打压,即使自己死了也容不下这个人。我对已经成为中国人智慧象征的诸葛亮先生,从内心充满崇敬,但就他对魏延的态度及其处理方法却不敢苟同。唯愿两人到刘皇叔那儿见面后,能够不计前嫌,握手言欢……
龙泉 吴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