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桑榆学堂

  胡抗美 ,第四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第五届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副主任,第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草书委员会主任、青少年委员会主任。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兰亭奖展、全国青年展、全国草书展评委。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四川大学硕士、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

  记者:胡老师可以请您谈谈学习书法的基础吗?

  胡抗美:从书法史的角度分析,草书的点画来源于篆隶,或者说草书要以篆隶为本。张怀瓘说:“古文、篆、籀,书之祖也。”蔡襄在《论书》中说:“予尝谓篆隶正书与草行通是一法。”把张蔡之论结合起来看, 张怀瓘明确地确立了篆籀在书法艺术中的源头地位。而蔡襄说“篆隶正书与草行通是一法”,其中“通是一法”显然指通是篆隶之法。黄庭坚为王圣子作字后跋言:“张长史观古钟鼎铭科斗篆,而草圣不愧右军父子。”又在《跋此君轩诗》说:“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耳,不知与科斗篆隶同法同意。”姜白石《续书谱》:“真行草书之法,其源出于虫篆、八分、飞白、章草等。圆劲古澹,则出于虫篆;点画波发,则出于八分;转换向背,则出于飞白;简便痛快,则出于章草。”郝经《叙书》:“凡学书须学篆隶,识其笔意,然后为楷,则字画自高古不凡矣。”刘因《荆川稗编》:“正书当以篆隶意为本,有篆隶意自高古。”郑杓《衍极》:“草本隶,隶本篆,篆出於籀,籀始於古文,皆体於自然。”刘有定《衍极注》:“钟、王不能变乎蔡邕,蔡邕不能变乎籀古。今古虽殊,其理则一。故锺、王虽变新奇而不失隶古意,庾、谢、萧、阮守法而法存,欧、虞、褚、薛窃法而法分。降而为黄、米诸公之放荡,犹持法外之意。周、吴辈则慢法矣。下而至于即之之徒,怪诞百出,书坏极矣。”以上论述,无论黄庭坚、姜白石、郝经,还是刘因、郑杓、刘有定,他们异口同声回答了蔡襄“通是一法”的问题,同时也针对草书流传中出现的问题,共同构建了篆隶为本的理念。

  记者:古人为什么会如此强调这种观念呢?

  胡抗美:宋代米芾,明代丰坊,清代张绅、康有为等人对此皆作了解释。米芾《海岳名言》中说:“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 。”张绅《法书通释》中:“自苍颉始造书契,而古文篆隶,相滋以生。今之真书,即古隶法,行草二体,皆自此生。故善书者笔迹皆有本原,偏旁皆从篆隶。智者洞察,昧者莫闻。是以法篆则藏锋,折搭则从隶,用笔之向背,结体之方圆,隐显之中,皆存是道。人徒见其规模乎八法,而不知其从容乎六书。”丰坊《书诀》:“古大家之书,必通篆籀,然后结构淳古,使转劲逸,伯喈以下皆然。”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惟师秦汉、法魏晋。然后体气高古。”在他们看来,以篆隶为宗,是书法获得古意的根本途径。宋代米芾和明代丰坊,从结体层面阐释了书法的方圆向背之道,书追篆籀方能“结构淳古”;清代张绅和康有为,从书法的渊源上阐释了书追篆籀,“然后体气高古”。

  卫铄《笔阵图》:“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明代丰坊《书决》中说:“古人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篆则一毫不可侧也 。”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篆书之圆劲满足,以锋直行于画中也。真书能敛墨入毫,使锋不侧者,篆意也。”卫铄、丰坊、包世臣,他们从用笔的角度对篆隶的重要性作了精致的答复,同时在书法史上也初步奠定了用笔的原则。

  篆隶的这根线是草书的生命线。篆隶从石质刻画和青铜铸刻中来,岁月赋予其线一种沧桑而自强的质感,凸出、凹陷、阴铸和阳刻,包含着艰涩的生活经验,记忆着一代又一人的智慧。篆隶的那根线和万里长城及长江、黄河一样,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于草书的影响,正如蔡邕所言“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具有了生命特征,并化身为时间,成为永久、永恒。

  但是,唐以后的书法实践对篆隶的坚守却不令人满意。宋人朱长文曾对唐之后篆隶逐渐衰减的问题提出严重批评:“自秦李斯以仓颉、史籀之迹,变而新之,特制小篆,备三才之用,合万物之变,包括古籀,孕育分隶,功已至矣。历两汉、魏、晋至隋、唐,逾千载,学书者惟真草是攻,穷英撷华,浮功相尚,而曾不省其本根,由是篆学中费。”这是朱长文对书法初始的千年的深刻反思。首先,他在回答书法为什么要坚持篆隶为本这本源问题时,提出了“万物之变”的自然观。这里我们结合蔡邕的“书肇于自然”的命题,可以对他们的自然范畴作出这样一个界定:它包括天然——山川日月;人造自然——房屋、车辆、桌椅、板凳;抽象自然——方圆、三角、块面等。书法最初的文化积累来源于“手”对“物”的辨别。这种辨别建立在手长期地对物质的接触和利用的基础之上,然后把辨别后的经验交给视觉,成为造型艺术的动力。中国书法从一根线到甲骨文、金文和隶书,无不是通过“手”对“物质”的辨别而诞生和发展完善的。手发展到秦汉时期,从艺术的角度看,已经不是人体的一部分这个概念所能解释的了,它同时包含了“心”的功能;而这个时期的“物质”也不是石头、树木、山川日月和房屋、车辆,它同时包含了方圆、三角、块面这些抽象概念。秦汉人在竹、木简上写字,它要完成的每一个点画,都需要翻山越岭,过关斩将,与一道道细密而粗壮的纤维进行抗争。垂直纤维极力阻挡着笔锋的横向运动,水平纤维却极力阻挡着笔锋的纵向运动,而笔锋要突破纤维的层层封锁,不断地艰涩地向前推进。这种阻挡与抗争铸造了篆隶本质和品格。这种本质和品格被时间记忆铭刻在宇宙空间里,与时间同行,一直延续到今天。

  (记者 夏金地)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0-11-12 2 2 处州晚报 content_233129.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