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丁罡 姚驰 刘奇
深秋暖阳下,昭化区元坝镇嘉川村蜂场嗡嗡作响,蜂农何其军开始培育越冬蜂;在“归雁工程”来料加工厂里,190余名农村妇女忙着赶制编织产品……看着这一派繁忙景象,廖旭青比村民们还高兴。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甜蜜区长”的她,扎根四川广元昭化区三个年头,带领龙泉的援川人员为当地“酿造”了不少的“甜蜜产业”,农村电商、组团式医疗、山区稻渔综合种养等经验在全国推广。
2018年4月,廖旭青积极响应国家新一轮东西部扶贫协作号召,千里援川,来到四川广元昭化区,担任副区长,也担起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担。在千里之外、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的他乡,她把扶贫工作当成事业,用心用情为当地贫困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为两地的脱贫攻坚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就必须有效发挥好产业扶贫的作用,从根本上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昭化、龙泉虽相隔千里,但地理环境相似,气候条件相近。所以,如何将两地各自优势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发展合适的产业,是廖旭青思考最多的问题。为此,她跑遍了昭化的每一个角落,从产业结构到地方特色,从个人能力到家庭状况,做到了心中有数。虽然鞋子跑烂了、衣服挂破了、嗓子讲哑了,但昭化的整体情况也基本“摸得门清”了。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廖旭青带领的援川团队和当地党员干部共同梳理出昭化和龙泉的八大优势,创新地提出了“坡地种药、林下跑鸡、稻田游鱼、地里种菌、空中飞蜂、园区共建、全网电商”立体产业发展模式。
将产业发展蓝图从构想变为现实,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龙泉是中华灵芝之乡和世界香菇栽培发源地,借助这一优势,廖旭青打算在昭化区晋贤乡建立千亩食用菌产业园。可是刚开始,老百姓担心没钱、没技术、没销路,顾虑重重。廖旭青除了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更是从顶层设计上为昭化群众量身打造了“零投入、学技术、有保障”的解决方案。没有后顾之忧的村民,小心翼翼地走上香菇种植道路,第一年就赚到了以往好几年才能赚到的钱。到了第二年,不用发动,村民们自己就主动要求学习技术,投入到食用菌产业中来。目前,昭化区已建成龙泉·昭化千亩食用菌产业园,发放各类务工费、租金400余万元,带动贫困人口600余人增收。
“地里种菌”红红火火,其他产业也齐头并进。3年来,龙泉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051亿元,实施项目37个,带动8000余名贫困人口增收致富。
在廖旭青的桥梁纽带作用下,在两地党委、政府的全力携手中,昭化区2018年累计实现59个村、28650人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6%,2019年4月,昭化区成功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并连续两年获得四川省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最高等次。廖旭青也被评为2018年“广元市脱贫攻坚奉献奖”,被昭化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甜蜜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