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堰的历史厚重,可它却隐匿于碧湖平原一隅,以平民化的姿态,躬身劳作1500多年,是世界上第一座拱形大坝。始建于南朝天监四年(公元505年)的通济堰,是中国古代五大水利灌溉工程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孕育出古老而灿烂的处州水利文化。
八百里瓯江最美河段从这里穿流而过,先民择水而居,村镇傍水而建,通济堰至今仍滋养着3万多亩良田,成为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贵资料。完整的生态河川体系、农田水利体系以及古镇、古村、古埠等构成的集“山、水、林、田、湖、草”于一体的生命共同体,在人类活动频繁的沿海发达地区实属罕见。
溪水长流,跨越千年,这座古老而伟大的水利工程,它没有都江堰的雄伟壮观,没有郑国渠的声名远扬,可鲜为人知的背后却深藏着多项为世界水利发展史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建造和管理技术,历经千年依然保障着浙西南最大粮仓“碧湖盆地”的风调雨顺。它不仅是灌溉工程,还是无价的水利文化和历史文化,更是值得世世代代珍惜、保护和利用的永恒财富。
古堰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先贤与民众砥砺前行的精神执着。通济堰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道理,以及千秋百代守望相助的精气神,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历史底蕴、人文关怀和文化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