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重点

  □ 记者 丁罡 姚驰 刘奇

  “氮肥长苗,磷肥促花。现在正是关键期,施肥一定要科学高效;花田的排水也要做好,收花的时候要是浸了水,品质就会下降……”在四川省南江县红光镇的杨梅套种金丝皇菊示范基地,汤碧荣仔细叮嘱种植户。

  “原来只是粗通农事,现在我可是地地道道的农活专家啦。”汤碧荣打趣说。“今年又是一个大丰收。”看着长势喜人的金丝皇菊,红光镇副镇长李正东笑容满面。

  汤碧荣是丽水市缙云县副县长,2018年4月,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和组织的重托,他满腔热血火速入川到巴中市,挂职任南江县委常委、副县长,成为了一名扶贫干部。来到南江后,汤碧荣第一时间深入扶贫一线,围绕“精准扶贫”和“两不愁三保障”抓调研,用了大约半年时间就走遍了各个部门乡镇和贫困村,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诚和群众沟通,尽全力找准扶贫协作突破点。

  越是深入了解越深感责任在肩,时间紧迫。汤碧荣忘记周末、忘记节假日,有的是翻不完的山,拐不尽的弯。在陡峭山路上行进时,人在车里往往只见蓝天不见路,汤碧荣暗暗下决心:即使再难,我也要在这片蓝天下为老百姓找出一条脱贫致富路!

  产业兴则百业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立足“南江所需,缙云所能”,汤碧荣因地制宜,将缙云的强项茭白产业移植到南江,把发展短平快的茭白产业作为助力南江县脱贫攻坚的第一仗。

  南江民风淳朴,但是信息相对闭塞,群众缺少敢闯敢创的精神,接受新鲜事物比较慢。“茭白是什么?怎么种?卖给谁?”当汤碧荣兴冲冲地把茭白产业推荐给村民时,村民的一个个顾虑为他的满腔热情泼了瓢冷水。但汤碧荣没有气馁,仍然耐心地挨家挨户作动员。

  2018年4月6日,经过43个小时长途运输的缙云茭苗终于落地南江,“千里送茭苗”,建立了红光镇茨竹村、长赤镇莲池村、永新村3个茭白试种基地,共试种茭白65亩,是全省第一个启动、第一个落地、第一个出产品的浙川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

  那段时间,汤碧荣几乎天天“泡”在茭白田里。通过努力,茭白试种终于成功,长赤镇莲池村的贫困户刘昌国试种的2.1亩茭白,亩产收益达到了近万元,这比种植传统水稻收入提高了10多倍,茭白被当地群众称为烂泥田长出的“金疙瘩”,也就是那时候起,当地群众开始亲切地称呼汤碧荣为“茭白县长”,还用他的名字撰写了一副“碧水青山,荣惠南江”的对联。

  一根茭白致富一方百姓,从试种成功到大规模发展,茭白产业的高经济收益大大激发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通过“千里送茭苗、千里送化肥、千里送专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因地制宜嫁接复制,南江仅用2年时间就走完了缙云30多年的茭白发展史,带动了周边8600多名贫困群众受益增收,南江成为了川东北最大的茭白种植集散中心,茭白也成为了南江带不走的富民产业。

  有了好效益,村民们的积极性自然就调动起来了。此后,在汤碧荣的努力下,杨梅、缙云烧饼、雷竹等产业扶贫项目纷纷上马,不断激发南江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内生动力,实现输血向造血的升华,就业向创业的升华,脱贫向致富的升华。截至目前,南江已累计发展浙江特色产业茭白5100余亩、杨梅6000余亩、雷竹6500余亩、套种金丝皇菊2600余亩,打通全产业链,成功打造了千亩“茭海”“梅海”“竹海”“花海”“茶海”,农旅融合,带动了3.2万余名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很好地助力了南江脱贫摘帽向乡村振兴的跨越衔接。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0-11-04 2 2 处州晚报 content_231493.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