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丁罡 刘奇 姚驰
“通江不摘帽,挂职不结束。群众不脱贫,帮扶不停歇。”这短短20字是张春根初到四川通江时的扶贫誓言,也成为他三年扶贫工作的行动指南。
2018年4月,时任遂昌县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的张春根提上行李,肩负组织的使命重托,由东往西跨越一千多公里,来到通江开展扶贫工作。抵达通江第二天,张春根来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探寻红军革命记忆。
“25048名烈士长眠于此,17225名烈士没有留下姓名……”革命先辈的精神深深扣动着张春根的心弦,更激发了他的扶贫斗志。从那刻起,他立志要喝通江水、吃通江饭、说通江话、干通江活、创通江业。
然而,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他不会想到,问题首先出现在水土不服上。首先是“通江饭”,通江饮食较为麻辣,而他更加习惯浙江清淡的饮食结构,于是拉肚子成了常态。“通江话”也让他“一脸懵”,县里开会、下乡调研,当地的干部群众都说着一口“川普”,一天下来让他头昏脑胀。
“既来之,则安之!时间紧,任务重,容不得半点矫情。”很快,张春根逐步克服了饮食与语言的问题。适应期间,张春根也没闲着,他马不停蹄走遍了通江所有乡镇,积极寻找攻坚脱贫之路。
调研中,他发现通江山货品质很好,问题出在信息不对称上。“一些地方有上千亩的优质土豆,可商品转化率只有一成,收购价每公斤只有1.4—1.6元,剩余大部分都被农民喂猪了。”张春根可惜地说。
想脱贫,拓宽渠道是关键。张春根想到了农村电商较成熟的“遂昌模式”。何不借鉴遂昌电商经验,再造出一个“通江模式”?于是,他牵头制定了“打通农村电商产业链、创建电商扶贫通江模式”两大目标,明确“引进电商平台打通电商产业链和向全市、全省、全国推广电商扶贫通江模式”4个步骤,实施“成立一个电商学院、培训一批新农人”等15项措施,走出了一条农村电商融合传统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三年来,张春根通过“扶贫县长来代言——如果可以,我把通江邮寄给你”“抗疫助农,县长直播带货”“打造爆款”等方式助推通江农特产品插上“云翅膀”,“飞”出大山。截至2020年9月底,实现农产品线上销售1.85亿元、线下销售4.5亿元,带动4.58万名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助力全县157个贫困村顺利摘帽。
在当地干部群众看来,张春根是一位“既土又潮”的人。他很“土”,经常能在田间地头看到他的身影,到地里调研空山土豆,进猪圈考察青峪土猪,入耳棚查看通江银耳……通江49个乡镇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但他又很“潮”,电商、直播这些“时髦”的东西他都懂,跟年轻人很聊得来。
在张春根的办公室里,桌上堆积的资料文件一大摞,A4纸手写的笔记装订成册,3厘米厚的册子足足六大本。桌子旁边还有一块小白板,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农村电商爆款的数据分析,罗列了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干完一件就擦掉一件。
“三年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挂职工作虽然有阶段性结束的一天,但扶贫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不会中断,要让它们继续发挥效用、产生持久效果。愿通江遂昌两地人民携手共奔小康。”对于未来,张春根信心满满。